摘要 | 第10-12页 |
英文摘要 | 第12-14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4-28页 |
1.1 狮白鹅简介 | 第14页 |
1.2 鹅血液中的营养成分 | 第14-19页 |
1.2.1 微量元素 | 第14-15页 |
1.2.2 氨基酸 | 第15页 |
1.2.3 鹅血蛋白 | 第15-16页 |
1.2.4 超氧化物歧化酶 | 第16-17页 |
1.2.5 胸腺肽 | 第17页 |
1.2.6 谷胱甘肽 | 第17-18页 |
1.2.7 凝血酶 | 第18页 |
1.2.8 血红素 | 第18-19页 |
1.2.9 其他物质 | 第19页 |
1.3 鹅血液的功能作用 | 第19-21页 |
1.3.1 升白细胞作用 | 第19页 |
1.3.2 增强免疫黏附作用 | 第19-20页 |
1.3.3 增强红细胞膜SOD活性 | 第20页 |
1.3.4 激活吞噬细胞作用 | 第20-21页 |
1.4 鹅血液的抗癌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1.4.1 鹅血液抗胃癌的研究 | 第21页 |
1.4.2 鹅血液抗肝癌的研究 | 第21-22页 |
1.4.3 鹅血液抗腹水癌的研究 | 第22页 |
1.4.4 鹅血液抗食道癌的研究 | 第22-23页 |
1.5 鹅血液资源利用 | 第23-25页 |
1.5.1 生化制药 | 第23-24页 |
1.5.2 食品工业 | 第24页 |
1.5.3 饲料工业 | 第24-25页 |
1.6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25-26页 |
1.7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6-27页 |
1.7.1 狮白鹅血液中生物活性成分和营养物质的测定 | 第26页 |
1.7.2 狮白鹅血清对胃癌和肝癌细胞的影响 | 第26-27页 |
1.8 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8-36页 |
2.1 材料 | 第28-29页 |
2.1.1 试验原料 | 第28页 |
2.1.2 试剂与材料 | 第28-29页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9页 |
2.2 方法 | 第29-35页 |
2.2.1 饲养管理 | 第29-30页 |
2.2.2 血样的采集与处理 | 第30页 |
2.2.3 狮白鹅血清粉的制备 | 第30页 |
2.2.4 鹅血液的检测指标及方法 | 第30-31页 |
2.2.5 癌症细胞系的复苏 | 第31-32页 |
2.2.6 癌症细胞系的培养 | 第32页 |
2.2.7 癌症细胞系的冻存 | 第32-33页 |
2.2.8 狮白鹅血清粉抑制人癌细胞效果的检测方法 | 第33-34页 |
2.2.9 狮白鹅血清粉对两种人癌细胞的影响 | 第34-35页 |
2.3 数据处理 | 第35-3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6-60页 |
3.1 鹅血液中生物活性成分和营养物质的测定 | 第36-41页 |
3.1.1 微量元素 | 第36页 |
3.1.2 生化指标 | 第36-37页 |
3.1.3 氨基酸组成及含量 | 第37-38页 |
3.1.4 营养价值评定 | 第38页 |
3.1.5 免疫球蛋白 | 第38-39页 |
3.1.6 超氧化物歧化酶 | 第39-40页 |
3.1.7 谷胱甘肽 | 第40页 |
3.1.8 胸腺肽 | 第40-41页 |
3.1.9 转铁蛋白 | 第41页 |
3.2 狮白鹅血清对胃癌细胞影响 | 第41-50页 |
3.2.1 狮白鹅血清对人胃癌细胞AGS活力的影响 | 第41-43页 |
3.2.2 狮白鹅血清对人胃癌细胞AGS形态学的影响 | 第43页 |
3.2.3 狮白鹅血清对人胃癌细胞AGS迁移的影响 | 第43-45页 |
3.2.4 狮白鹅血清对人胃癌细胞AGS周期分布的影响 | 第45-47页 |
3.2.5 狮白鹅血清对人胃癌细胞AGS凋亡的影响 | 第47-50页 |
3.3 狮白鹅血清对肝癌细胞影响 | 第50-60页 |
3.3.1 狮白鹅血清对人肝癌细胞HepG2活力的影响 | 第50-51页 |
3.3.2 狮白鹅血清对人肝癌细胞HepG2形态学的影响 | 第51-52页 |
3.3.3 狮白鹅血清对人肝癌细胞HepG2迁移的影响 | 第52-53页 |
3.3.4 狮白鹅血清对人肝癌细胞HepG2周期分布的影响 | 第53-55页 |
3.3.5 狮白鹅血清对人肝癌细胞HepG2凋亡的影响 | 第55-60页 |
4 讨论 | 第60-62页 |
5 结论 | 第62-64页 |
5.1 结论 | 第62页 |
5.2 主要创新点 | 第62页 |
5.3 展望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4页 |
致谢 | 第74-76页 |
个人简历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