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一、选题的依据、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一)选题的依据 | 第10页 |
(二)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1-12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1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一)关于语音教学的研究 | 第12-13页 |
(二)关于对外汉语正音课教学的研究 | 第13页 |
(三)关于正音课教学设计的研究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对外汉语正音课教学设计相关问题的分析说明 | 第15-25页 |
一、对外汉语正音课的性质和地位 | 第15页 |
(一)汉语正音课的性质 | 第15页 |
(二)对汉语正音课的地位 | 第15页 |
二、对外汉语正音课的教学目标和原则 | 第15-17页 |
(一)对外汉语正音课的教学目标 | 第15页 |
(二)对外汉语正音课的教学原则 | 第15-17页 |
三、对外汉语正音课常用的教学方法 | 第17-21页 |
(一)归纳法 | 第17-18页 |
(二)跟读法 | 第18-19页 |
(三)篇章朗读法 | 第19页 |
(四)情景对话法 | 第19页 |
(五)游戏法 | 第19-20页 |
(六)绕口令法 | 第20页 |
(七)测试法 | 第20-21页 |
四、对外汉语正音课常用的教学技巧 | 第21-25页 |
(一)全身反应法 | 第21页 |
(二)图示法 | 第21页 |
(三)音频法 | 第21-22页 |
(四)气息法 | 第22页 |
(五)夸张法 | 第22页 |
(六)连带法 | 第22-23页 |
(七)对比法 | 第23页 |
(八)辨音法 | 第23页 |
(九)拼合法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对外汉语初级语音阶段正音课教学案例—第三声变调 | 第25-31页 |
一、教学对象与教材的分析 | 第25-26页 |
(一)分析教学对象 | 第25页 |
(二)分析教材 | 第25-26页 |
二、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 | 第26页 |
(一)教学目标 | 第26页 |
(二)教学方法 | 第26页 |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的分析 | 第26-27页 |
(一)教学重点 | 第26-27页 |
(二)教学难点 | 第27页 |
四、教学过程设计 | 第27-31页 |
(一)组织教学 | 第27页 |
(二)复习检查 | 第27页 |
(三)导入新课 | 第27页 |
(四)分发道具 | 第27-28页 |
(五)讲解新知 | 第28-29页 |
(六)归纳总结 | 第29页 |
(七)巩固操练 | 第29页 |
(八)随堂测试 | 第29-30页 |
(九)课堂小结 | 第30页 |
(十)布置作业 | 第30-31页 |
第四章 教学效果的总结与教学设计的反思 | 第31-34页 |
一、课堂教学效果的总结 | 第31-32页 |
(一)教学环节与课堂气氛的总结 | 第31页 |
(二)教学原则及方法实施的总结 | 第31-32页 |
(三)教师的自我总结 | 第32页 |
二、教学设计的反思 | 第32-34页 |
(一)教学效果的反思 | 第32-33页 |
(二)教学优势的发挥 | 第33页 |
(三)教学短板的补足 | 第33-34页 |
结语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39-41页 |
致谢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