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X不X”正反问句习得研究及相关教学问题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一、绪论 | 第8-17页 |
(一) 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8-9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 相关本体研究 | 第9-12页 |
2. “X不X”正反问的二语习得研究 | 第12-13页 |
(三) 研究范围及语料来源 | 第13-14页 |
1. 研究范围 | 第13-14页 |
2. 语料来源 | 第14页 |
(四) 研究理论方法及符号说明 | 第14-17页 |
1. 理论依据 | 第14-15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3. 符号说明 | 第16-17页 |
二、“X不X”正反问句习得考察 | 第17-47页 |
(一) 句式使用特征 | 第17-26页 |
1. 总体特征 | 第17-20页 |
2. 下位句式特征 | 第20-26页 |
(二) 句法使用特征 | 第26-33页 |
1. “X”的组成成分 | 第26-28页 |
2. “X”的重叠方式 | 第28-32页 |
3. “X不X”的句法功能 | 第32-33页 |
(三) 语义语用使用特征 | 第33-41页 |
1. 疑问程度与语义功能 | 第33-38页 |
2. 疑问焦点突显功能 | 第38-41页 |
(四) 留学生与汉语母语者正反问句使用情况的异同 | 第41-47页 |
1. 句式方面的异同 | 第41-42页 |
2. 句法成分方面的异同 | 第42-44页 |
3. 语义语用方面的异同 | 第44-47页 |
三、“X不X”正反问句偏误分析 | 第47-60页 |
(一) 偏误类型 | 第47-54页 |
1. 句式杂糅 | 第47-50页 |
2. 句法成分偏误 | 第50-52页 |
3. 语义语用偏误 | 第52-53页 |
4. 回避使用 | 第53-54页 |
(二) 偏误成因 | 第54-60页 |
1. 目的语语内干扰 | 第54-55页 |
2. 教材编排不当 | 第55-58页 |
3. 教学方法欠妥 | 第58-59页 |
4. 学习者的回避策略 | 第59-60页 |
四、基于习得特征与偏误情况的几点教学建议 | 第60-73页 |
(一) 调整句式教学顺序 | 第60-63页 |
1. 总体教学顺序 | 第60页 |
2. 下位句式教学顺序 | 第60-63页 |
(二) 加强句式对比辨析 | 第63-65页 |
1. 三种疑问句的区别性特征 | 第63-64页 |
2. 句式转换使用的限定条件 | 第64-65页 |
(三) 强化薄弱点操练 | 第65-67页 |
1. 强调“X”词性及常用词 | 第66页 |
2. 着重操练谓词重叠方式 | 第66页 |
3. 及时补充相关语法知识 | 第66-67页 |
(四) 完善教材编写 | 第67-72页 |
1. 注重句式编排的完整性 | 第67-68页 |
2. 注重练习设计的多样性 | 第68-72页 |
(五) 调整学法策略 | 第72-73页 |
五、结语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附录1 留学生正反问句偏误句汇总 | 第77-80页 |
附录2 写作任务命题明细 | 第80-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