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3 与选题有关的研究 | 第11-19页 |
1.3.1 结构助词“的、地、得”本体研究 | 第11-17页 |
1.3.2 汉外对比分析 | 第17-18页 |
1.3.3 汉语结构助词“的、地、得”的偏误研究 | 第18-19页 |
1.4 理论依据 | 第19页 |
1.4.1 对比分析理论 | 第19页 |
1.4.2 偏误分析理论 | 第19页 |
1.5 语料来源 | 第19-21页 |
第2章 汉英定中结构、状中结构标记形式对比 | 第21-24页 |
2.1 汉英定中结构标记形式对比 | 第21-22页 |
2.2 汉英状中结构标记形式对比 | 第22-24页 |
第3章 结构助词“的、地、得”偏误类型分析 | 第24-32页 |
3.1 结构助词混淆 | 第25-28页 |
3.1.1 “的、地、得”相互间的混淆 | 第26-28页 |
3.1.2 “的、地、得”与其他词类的混淆 | 第28页 |
3.2 结构助词多余 | 第28-30页 |
3.2.1 多项定语时的结构助词多余 | 第28-29页 |
3.2.2 “的”隐现规律中不需要“的”出现的情况 | 第29页 |
3.2.3 非定中结构时的结构助词多余 | 第29-30页 |
3.3 结构助词缺失 | 第30页 |
3.4 结构助词错位 | 第30-32页 |
第4章 偏误原因分析 | 第32-36页 |
4.1 结构助词“的、地、得”自身的复杂性 | 第32-33页 |
4.1.1 隐现情况比较复杂 | 第32-33页 |
4.1.2 定中、状中、述补结构难辨 | 第33页 |
4.2 母语(英语)对第二语言(汉语)学习的影响 | 第33-34页 |
4.3 学习者对已知汉语规则的不当扩展 | 第34-36页 |
第5章 结构助词“的、地、得”对外汉语教学设计 | 第36-43页 |
5.1 结构助词“的、地、得”教学设计原理 | 第36-37页 |
5.2 结构助词“的、地、得”教学实施 | 第37-43页 |
5.2.1 第一课时 | 第37-38页 |
5.2.2 第二课时 | 第38-40页 |
5.2.3 第三课时 | 第40-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