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乳糖酶概述 | 第11-14页 |
1.1.1 乳糖酶的来源及性质 | 第11-12页 |
1.1.2 乳糖酶的应用 | 第12-14页 |
1.1.2.1 解决乳糖不耐症 | 第12-13页 |
1.1.2.2 生产低聚半乳糖 | 第13页 |
1.1.2.3 医学方面的应用 | 第13-14页 |
1.1.2.4 分析方面的应用 | 第14页 |
1.2 耐热乳糖酶 | 第14-15页 |
1.2.1 耐热乳糖酶概述 | 第14页 |
1.2.2 耐热乳糖酶的优势 | 第14-15页 |
1.3 基因工程技术与乳糖酶 | 第15-17页 |
1.3.1 基因工程技术 | 第15-16页 |
1.3.2 转基因乳糖酶的优势 | 第16-17页 |
1.4 耐热乳糖酶的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4.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7页 |
1.4.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5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1.5.1 论文研究背景 | 第19-20页 |
1.5.1.1 产耐热乳糖酶菌株的筛选 | 第19-20页 |
1.5.1.2 耐热乳糖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 第20页 |
1.5.2 论文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耐热乳糖酶基因原核表达及酶结构预测 | 第21-28页 |
2.1 方法 | 第21-22页 |
2.1.1 耐热乳糖酶基因的原核表达 | 第21页 |
2.1.2 重组菌耐热乳糖酶序列同源性比较 | 第21页 |
2.1.3 重组菌耐热乳糖酶结构预测 | 第21-22页 |
2.1.3.1 重组菌耐热乳糖酶一级结构分析 | 第21-22页 |
2.1.3.2 重组菌耐热乳糖酶二级结构分析 | 第22页 |
2.1.3.3 重组菌耐热乳糖酶三级结构分析 | 第22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22-27页 |
2.2.1 耐热乳糖酶基因的原核表达 | 第22-24页 |
2.2.2 重组菌耐热乳糖酶序列同源性比较 | 第24页 |
2.2.3 重组菌耐热乳糖酶结构预测 | 第24-27页 |
2.2.3.1 重组菌耐热乳糖酶一级结构预测 | 第24-25页 |
2.2.3.2 重组菌耐热乳糖酶二级结构预测 | 第25-26页 |
2.2.3.3 重组菌耐热乳糖酶三级结构预测 | 第26-27页 |
2.3 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重组菌产酶发酵条件及诱导条件的优化 | 第28-41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8-33页 |
3.1.1 材料 | 第28-29页 |
3.1.1.1 菌种及培养基 | 第28页 |
3.1.1.2 试剂 | 第28-29页 |
3.1.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29页 |
3.1.1.4 主要试剂配制 | 第29页 |
3.1.2 方法 | 第29-33页 |
3.1.2.1 重组菌产酶粗酶液的制备 | 第30页 |
3.1.2.2 乳糖酶活力测定:ONPG法 | 第30-31页 |
3.1.2.3 重组菌产酶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31页 |
3.1.2.4 重组菌产酶诱导条件的优化 | 第31-33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33-40页 |
3.2.1 耐热乳糖酶酶活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3页 |
3.2.2 重组菌产酶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33-36页 |
3.2.2.1 种龄 | 第33-34页 |
3.2.2.2 接种量 | 第34-35页 |
3.2.2.3 装液量 | 第35-36页 |
3.2.2.4 转速 | 第36页 |
3.2.3 重组菌产酶诱导条件的优化 | 第36-40页 |
3.2.3.1 E.coli BL21/pET32-gal T242生长曲线 | 第36-37页 |
3.2.3.2 诱导剂添加时间 | 第37-38页 |
3.2.3.3 诱导剂添加量 | 第38-39页 |
3.2.3.4 诱导时间 | 第39页 |
3.2.3.5 诱导温度 | 第39-40页 |
3.3 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重组菌产耐热乳糖酶的分离纯化 | 第41-51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6页 |
4.1.1 材料 | 第41-43页 |
4.1.1.1 菌种及培养基 | 第41-42页 |
4.1.1.2 试剂 | 第42页 |
4.1.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42页 |
4.1.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42-43页 |
4.1.2 方法 | 第43-46页 |
4.1.2.1 蛋白含量测定:Folin-酚法 | 第43-44页 |
4.1.2.2 凝结芽孢杆菌T242耐热乳糖酶的分离纯化 | 第44-45页 |
4.1.2.3 重组菌耐热乳糖酶的分离纯化 | 第45页 |
4.1.2.4 重组菌耐热乳糖酶分子量的确定:SDS-PAGE电泳 | 第45-46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46-50页 |
4.2.1 凝结芽孢杆菌耐热乳糖酶的分离纯化 | 第46-47页 |
4.2.1.1 DEAE-52离子交换层析分离耐热乳糖酶 | 第46-47页 |
4.2.1.2 Sephadex G-75分离纯化耐热乳糖酶 | 第47页 |
4.2.2 重组菌耐热乳糖酶的分离纯化 | 第47-48页 |
4.2.3 耐热乳糖酶分子量的确定 | 第48-50页 |
4.3 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重组菌耐热乳糖酶酶学特性 | 第51-59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51-54页 |
5.1.1 材料 | 第51-53页 |
5.1.1.1 菌种及培养基 | 第51页 |
5.1.1.2 试剂 | 第51-52页 |
5.1.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52页 |
5.1.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52-53页 |
5.1.2 方法 | 第53-54页 |
5.1.2.1 耐热乳糖酶的最适温度及温度稳定性 | 第53页 |
5.1.2.2 耐热乳糖酶的最适pH及pH稳定性 | 第53-54页 |
5.1.2.3 金属离子对耐热乳糖酶活性的影响 | 第54页 |
5.1.2.4 耐热乳糖酶动力学常数的测定 | 第54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54-58页 |
5.2.1 耐热乳糖酶的最适温度及温度稳定性 | 第54-56页 |
5.2.2 耐热乳糖酶的最适pH及pH稳定性 | 第56-57页 |
5.2.3 金属离子对耐热乳糖酶活性的影响 | 第57-58页 |
5.2.4 耐热乳糖酶动力学常数的测定 | 第58页 |
5.3 小结 | 第58-5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6.1 结论 | 第59-60页 |
6.2 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