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引言 | 第11页 |
·茶多糖结构特征与其生物活性 | 第11-14页 |
·茶多糖的构成组分与生物活性 | 第11-12页 |
·茶多糖的结构分析与生物活性 | 第12-13页 |
·茶多糖抗氧化机制 | 第13-14页 |
·多糖的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多糖纯度检查 | 第14页 |
·多糖定性检测 | 第14-15页 |
·定量检测 | 第15页 |
·多糖的结构分析 | 第15-17页 |
·茶多糖分子量测定 | 第17-18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基于星点设计-响应面的茶多糖优化提取和分离除杂 | 第20-30页 |
·前言 | 第20页 |
·材料与设备 | 第20-21页 |
·实验材料 | 第20页 |
·实验试剂 | 第20-21页 |
·实验仪器 | 第21页 |
·实验方法 | 第21-23页 |
·粗多糖的脱蛋白、色素 | 第21页 |
·茶粗多糖含量的测定和得率计算 | 第21页 |
·BCA法测定蛋白浓度 | 第21-22页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茶叶多酚浓度 | 第22页 |
·单因素试验考察 | 第22-23页 |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 | 第23页 |
·验结果与讨论 | 第23-29页 |
·单因素考察结果 | 第23页 |
·茶树花多糖的提取工艺优选星点试验结果和结果 | 第23-25页 |
·茶树花多糖拟合方程综合对比分析 | 第25-27页 |
·星点设计-效应面验证实验 | 第27页 |
·多糖提取得率和含量 | 第27页 |
·多糖中蛋白浓度测定 | 第27-28页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茶叶多酚 | 第28-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基于糖谱法的茶多糖GPC图谱构建、分子量及单糖测定 | 第30-43页 |
·前言 | 第30页 |
·材料与设备 | 第30-31页 |
·实验材料 | 第30页 |
·实验设备 | 第30-31页 |
·实验方法 | 第31-32页 |
·酶解反应体系的建立 | 第31页 |
·多糖高效凝胶色谱HPGPC图谱构建、分子质量及其分布测定 | 第31页 |
·多糖完全酸水解、游离单糖及糖醛酸的离子色谱测定 | 第31-32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2-41页 |
·人工高硒多糖酶水解产物特征性指纹图谱分析 | 第32-33页 |
·人工低硒多糖酶水解产物特征性指纹图谱分析 | 第33-34页 |
·人工不富硒多糖酶水解产物特征性指纹图谱分析 | 第34-35页 |
·天然富硒多糖酶水解产物特征性指纹图谱分析 | 第35-36页 |
·邓村绿茶多糖酶水解产物特征性指纹图谱分析 | 第36-37页 |
·茶树花多糖酶水解产物特征性指纹图谱分析 | 第37-38页 |
·不同多糖酶解产物高效凝胶特征指纹对比 | 第38-39页 |
·茶多糖单糖组成摩尔比 | 第39页 |
·茶多糖分子量及其分布 | 第39-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四章 茶多糖的酶法修饰改性及其对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 第43-54页 |
·前言 | 第43页 |
·材料与设备 | 第43-44页 |
·实验材料 | 第43页 |
·实验试剂 | 第43页 |
·实验设备 | 第43-44页 |
·实验方法 | 第44页 |
·DPPH标准液及其标准工作曲线 | 第44页 |
·维生素C溶液的配制 | 第44页 |
·DPPH法微量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44页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44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4-52页 |
·DPPH标准工作曲线 | 第44-45页 |
·维生素C DPPH清除率结果 | 第45页 |
·五种酶空白组DPPH清除率 | 第45-46页 |
·人工高硒多糖酶解液DPPH抗氧化 | 第46-47页 |
·人工低硒多糖酶解液DPPH抗氧化 | 第47页 |
·人工不富硒多糖酶解液DPPH抗氧化 | 第47-48页 |
·天然富硒多糖酶解液DPPH抗氧化 | 第48-49页 |
·邓村绿茶多糖酶解液DPPH抗氧化 | 第49-50页 |
·茶树花多糖酶解液DPPH抗氧化 | 第50-51页 |
·利用酶法修饰改性能获得高活性的茶叶多糖 | 第51-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