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引言 | 第10-11页 |
2 综述 | 第11-18页 |
·同性亲密行为 | 第11-13页 |
·同性亲密行为的概念 | 第11页 |
·青少年与同性亲密行为 | 第11-12页 |
·态度的概念及其分类 | 第12-13页 |
·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 第13-15页 |
·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概念及其分类 | 第13页 |
·性别角色对同性亲密行为的影响 | 第13-15页 |
·两种内隐测量方式:IAT 与 SEB | 第15-18页 |
·内隐联想测验(IAT) | 第15-16页 |
·刻板解释偏差(SEB) | 第16-18页 |
3 问题提出 | 第18-21页 |
·过往研究的不足 | 第18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8-19页 |
·研究设想与相关概念的操作定义 | 第19-21页 |
4 实验一 | 第21-32页 |
·实验内容与目的 | 第21页 |
·实验假设 | 第21页 |
·实验方法 | 第21-23页 |
·实验设计 | 第21页 |
·实验材料 | 第21-22页 |
·被试选择 | 第22页 |
·实验程序 | 第22-23页 |
·数据的收集与统计 | 第23页 |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23-32页 |
·高中生同性亲密行为外显态度的各效应分析 | 第23-29页 |
·高中生的内隐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分析 | 第29-30页 |
·高中生同性亲密行为外显态度与其内隐性别角色刻板印象之间的关系 | 第30-32页 |
5 实验二 | 第32-39页 |
·实验内容与目的 | 第32页 |
·实验假设 | 第32页 |
·实验方法 | 第32-35页 |
·实验设计 | 第32页 |
·实验材料 | 第32-33页 |
·被试选择 | 第33页 |
·实验程序 | 第33-34页 |
·数据的收集与统计 | 第34-35页 |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35-39页 |
·高中生同性亲密行为内隐态度的各效应分析 | 第35-36页 |
·高中生的内隐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分析 | 第36-37页 |
·高中生同性亲密行为内隐态度与其内隐性别角色刻板印象之间的关系 | 第37-39页 |
6 总讨论 | 第39-44页 |
·高中生对同性亲密行为的态度 | 第39-41页 |
·高中生对同性亲密行为的外显态度 | 第39-40页 |
·高中生对同性亲密行为的内隐态度 | 第40页 |
·高中生对同性亲密行为的外显与内隐态度的比较 | 第40-41页 |
·高中生的内隐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 第41-42页 |
·通过 IAT 实验测得的高中生的内隐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 第41页 |
·通过 SEB 测验测得的高中生的内隐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 第41-42页 |
·IAT 实验与 SEB 测验结果的比较 | 第42页 |
·高中生同性亲密行为态度与其内隐性别角色刻板印象之间的关系 | 第42-44页 |
·高中生同性亲密行为外显态度与其内隐性别角色刻板印象之间的关系 | 第42-43页 |
·高中生同性亲密行为内隐态度与其内隐性别角色刻板印象之间的关系 | 第43页 |
·两者的比较 | 第43-44页 |
7 结论 | 第44-45页 |
8 不足与展望 | 第45-47页 |
·研究的不足 | 第45页 |
·今后的研究设想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附录 | 第50-65页 |
附录一 | 第50-53页 |
附录二 | 第53-54页 |
附录三 | 第54-58页 |
附录四 | 第58-60页 |
附录五 | 第60-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