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6页 |
·淡水鱼内脏综合利用现状 | 第12-15页 |
·淡水鱼内脏概述 | 第12-14页 |
·内脏国内外综合利用现状 | 第14-15页 |
·鱼油制备技术 | 第15-19页 |
·常用鱼油制备技术及研究进展 | 第15页 |
·鱼油精制方法及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阻抑鱼油氧化条件的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水溶性蛋白制备技术 | 第19-20页 |
·常用蛋白酶及水解特点 | 第19-20页 |
·蛋白酶水解鱼下脚料研究进展 | 第20页 |
·水溶性蛋白质脱腥脱色处理 | 第20-21页 |
·蛋白质脱腥技术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蛋白质脱色技术研究现状 | 第21页 |
·草鱼水溶性蛋白功能性的研究 | 第21-22页 |
·蛋白胨的制备技术 | 第22-24页 |
·蛋白胨的制备技术简介 | 第22-23页 |
·蛋白胨效果验证 | 第23-24页 |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4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第2章 草鱼内脏粗鱼油的制备 | 第26-34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26-28页 |
·材料 | 第26页 |
·方法 | 第26-2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8-33页 |
·草鱼内脏主成分分析 | 第28-29页 |
·热水提取法制备草鱼鱼油 | 第29-30页 |
·钾法制备草鱼鱼油 | 第30-31页 |
·真空钾法制备草鱼鱼油 | 第31-33页 |
·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草鱼内脏粗鱼油的精制及阻抑鱼油抗氧化条件的研究 | 第34-42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4-36页 |
·材料 | 第34页 |
·方法 | 第34-3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6-41页 |
·草鱼内脏粗鱼油理化分析结果 | 第36页 |
·草鱼内脏粗鱼油的精制 | 第36-39页 |
·阻抑精制鱼油氧化条件的选择 | 第39-41页 |
·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草鱼内脏可溶性蛋白的制备 | 第42-54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42-45页 |
·材料 | 第42页 |
·方法 | 第42-4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5-53页 |
·不同蛋白酶对草鱼内脏蛋白的水解进程曲线 | 第45-46页 |
·酶解条件对草鱼内脏蛋白水解效果的影响 | 第46-49页 |
·响应面分析确定草鱼内脏蛋白水解最佳工艺 | 第49-53页 |
·小结 | 第53-54页 |
第5章 草鱼内脏可溶性蛋白的脱腥脱色研究 | 第54-6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4-57页 |
·材料与仪器 | 第54页 |
·方法 | 第54-5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7-68页 |
·粉状活性炭脱色脱腥单因素试验 | 第57-60页 |
·粉状活性炭脱色脱腥正交试验 | 第60-62页 |
·粒状活性炭脱色脱腥单因素试验 | 第62-65页 |
·粒状活性炭脱色脱腥正交试验 | 第65-66页 |
·酵母粉脱腥正交试验 | 第66-68页 |
·小结 | 第68-69页 |
第6章 草鱼内脏蛋白功能性质的测定及蛋白胨效果验证 | 第69-8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9-73页 |
·材料与仪器 | 第69-70页 |
·方法 | 第70-7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3-81页 |
·水溶性指数 | 第73页 |
·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 | 第73-75页 |
·起泡性及泡沫稳定性 | 第75-78页 |
·吸油性 | 第78-79页 |
·不同单一蛋白胨枯草芽胞杆菌和大肠杆菌的生长曲线 | 第79-80页 |
·不同培养基中枯草芽胞杆菌和大肠杆菌的生长曲线 | 第80-81页 |
·小结 | 第81-83页 |
第7章 研究总结 | 第83-85页 |
·研究总结 | 第83-84页 |
·创新之处 | 第84页 |
·研究展望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