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5页 |
| 缩略词表 | 第5-9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1页 |
| ·大麦 | 第9-12页 |
| ·大麦分布情况简介 | 第9页 |
| ·大麦的发芽 | 第9-11页 |
| ·当前世界制麦工艺发展状况 | 第11-12页 |
| ·类黑精 | 第12-15页 |
| ·食品类黑精的结构 | 第12-13页 |
| ·食品类黑精的生理功能 | 第13-15页 |
| ·色度 | 第15-16页 |
| ·色度的形成的主要途径 | 第15页 |
| ·影响麦芽色度的主要因素 | 第15-16页 |
| ·DMS简介 | 第16-19页 |
| ·DMS的理化性质 | 第16页 |
| ·DMS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 ·DMS的形成途径和对啤酒风味的影响 | 第17-19页 |
| ·立题依据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大麦原料的检测 | 第21-26页 |
| ·引言 | 第21页 |
|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1-24页 |
| ·试验材料 | 第21页 |
| ·试验方法 | 第21-2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4-26页 |
| 第三章 不同干燥条件对啤酒麦芽品质的影响 | 第26-43页 |
| ·引言 | 第26页 |
|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6-32页 |
| ·试验材料 | 第26页 |
| ·试验方法 | 第26-3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2-42页 |
| ·不同干燥条件下所得麦芽品质指标变化情况 | 第32-33页 |
| ·不同干燥条件下各指标分析 | 第33-41页 |
| ·不同干燥条件制得样品综合评分结果 | 第41-42页 |
| ·结论 | 第42-43页 |
| 第四章 不同干燥条件下啤酒麦芽色度与类黑精的关系 | 第43-48页 |
| ·引言 | 第43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3-44页 |
| ·试验材料 | 第43页 |
| ·试验方法 | 第43-4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4-47页 |
| ·不同干燥条件下色度及类黑精的测定结果 | 第44-45页 |
| ·不同干燥温度对色度及类黑精的影响 | 第45页 |
| ·影响类黑精及麦芽色度的主次因素分析 | 第45-47页 |
| ·类黑精与色度的关系 | 第47页 |
| ·结论 | 第47-48页 |
| 第五章 不同温度条件下DMS及其前体物质的变化 | 第48-55页 |
| ·引言 | 第48页 |
|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48-49页 |
| ·试验材料 | 第48页 |
| ·试验方法 | 第48-49页 |
| ·麦芽的制备 | 第48页 |
| ·待测样品制备与标定 | 第48-49页 |
| ·萃取条件 | 第49页 |
| ·色谱条件 | 第49页 |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9-54页 |
| ·SMM的含量动态变化图 | 第49-50页 |
| ·DMS的含量动态变化图 | 第50-51页 |
| ·DMSO的含量动态变化图 | 第51-52页 |
| ·SMM、DMS、DMSO的方差分析 | 第52-54页 |
| ·结论 | 第54-55页 |
| 第六章 最佳干燥工艺在企业规模化生产中的应用及验证 | 第55-58页 |
| ·引言 | 第55页 |
|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55-56页 |
| ·试验材料 | 第55页 |
| ·试验方法 | 第55-56页 |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56-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 致谢 | 第63-64页 |
| 个人简介 | 第64-65页 |
| 导师简介 | 第65-67页 |
| 附录:比重与浸出物含量对照表 | 第67-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