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汉语教学论文--教学法论文--儿童语言研究论文

2-5岁儿童空间维度形容词“高/低”的语义认知研究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第一章 引言第10-12页
   ·儿童语言学的发展第10-11页
   ·空间概念第11页
   ·空间隐喻第11-12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第12-22页
   ·空间意象图式及空间隐喻第12-14页
     ·空间概念的基础作用第12页
     ·意象图式和垂直型空间意象图式第12-13页
       ·意象图式第12-13页
       ·垂直型空间意象图式第13页
     ·空间隐喻和垂直型空间隐喻第13-14页
       ·空间隐喻第13-14页
       ·垂直型空间隐喻第14页
   ·“高/低”的语义认知分析第14-18页
     ·空间维度形容词第14-15页
     ·“高/低”的语义认知第15-16页
     ·“高/低”的隐喻义划分第16-18页
   ·实证研究第18-20页
   ·已有研究的不足第20页
   ·本研究的新意和意义第20-22页
     ·本研究的新意第20-21页
     ·本研究的意义第21-22页
第三章 实证研究第22-40页
   ·实验一第22-27页
     ·问题的提出第22页
     ·研究假设第22页
     ·被试第22页
     ·实验材料第22-23页
     ·程序第23页
     ·结果与分析第23-25页
       ·儿童对“本体高”、“位置高”的认知第23页
       ·儿童对“本体高”、“低”的认知第23-24页
       ·儿童对“位置高”、“低”的认知第24页
       ·儿童在即时加工中的优先选择倾向第24-25页
       ·其他反应第25页
     ·小结第25-26页
       ·儿童对本体高、位置高、低的习得顺序第25-26页
       ·儿童在即时加工中优先选择的变化趋势第26页
     ·讨论第26-27页
       ·关于儿童空间维度词“高/低”习得顺序的理论第26-27页
         ·语义复杂性的影响第26页
         ·认知难度的影响第26页
         ·无标记词“高”的包容性和及其使用频次的影响第26-27页
         ·儿童思维特点的影响第27页
       ·儿童优先选择的变化趋势的探讨第27页
   ·实验二第27-33页
     ·问题的提出第27-28页
     ·研究假设第28页
     ·被试第28页
     ·实验材料第28页
     ·实验程序第28-29页
     ·结果与分析第29-31页
       ·儿童根据“鲜艳的颜色”判断“高”第29-30页
       ·儿童根据“物体的新旧”判断“高”第30页
       ·儿童根据“人物的正反面”判断“高”第30-31页
       ·儿童的其他反应第31页
     ·讨论第31-33页
       ·儿童选择偏好分析第31-32页
         ·儿童认为颜色鲜艳的圆柱体更高第31页
         ·儿童认为粘有新物体的圆柱体更高第31-32页
         ·儿童认为粘有正面人物的圆柱体更高第32页
       ·五岁组儿童正确认知同等高第32-33页
   ·实验三第33-40页
     ·问题的提出第33-34页
     ·研究假设第34页
     ·被试第34页
     ·实验材料第34页
     ·程序第34页
     ·结果与分析第34-36页
       ·儿童对“高/低”意象图式的判断第34-35页
       ·儿童对“高/低”隐喻各义项的判断第35-36页
       ·其他反应第36页
         ·儿童任意选择第36页
         ·儿童解释的奇异性第36页
     ·小结第36页
     ·讨论第36-40页
       ·儿童各种选择的自我陈述第36-38页
       ·儿童“高/低”空间概念发展的阶段第38页
       ·儿童道德发展对“高/低”判断的影响第38-40页
第四章 结语第40-42页
   ·总结论第40页
   ·本研究的局限第40-41页
   ·对今后研究的展望第41-42页
参考文献第42-45页
致谢第45-47页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第47页

论文共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现代汉语“X+透”结构研究
下一篇:清末民初社会小说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