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语法论文--近代、现代语法论文

现代汉语“X+透”结构研究

中文摘要第1-3页
英文摘要第3-8页
0 引言第8-12页
   ·"X+透"是个比较特殊的述补结构第8-9页
     ·"透"对"X"的选择具有广泛性第8页
     ·"透"自身具有多样性第8-9页
   ·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第9-10页
     ·讨论的问题第9-10页
     ·研究意义第10页
   ·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第10页
   ·本文的创新第10-12页
第一章 述补式"X+透"结构研究综述第12-18页
   ·与述补结构相关的研究第12-13页
     ·述补结构研究的问题第12页
     ·对"X+Y"的研究第12-13页
     ·有关补语类型的研究第13页
   ·"X+透"结构研究概况第13-17页
     ·对"透"做结果补语的研究第13-15页
     ·对"透"做程度补语的研究第15-17页
   ·小结第17-18页
第二章 "X+透"结构的句法及语义研究第18-33页
   ·"X+透"结构的句法功能考察第18-20页
     ·"X+透"结构与其它词语的组合能力第18-19页
     ·"X+透"结构的句法能力第19-20页
   ·"X+透"结构的语义类别及其相关句式第20-31页
     ·穿过类"X+透"(记作"X透1")第21-22页
     ·饱满类"X+透"(记作"X透2")第22-24页
     ·完成类"X+透"(记作"X透3")第24-25页
     ·完全类"X+透"(记作"X透4")第25-27页
     ·掌握类"X+透"(记作"X透5")第27-28页
     ·清楚类"X+透"(记作"X透6")第28-29页
     ·非常类"X+透"(记作"X透7")第29-31页
   ·补语类别的判定和进一步细化第31-32页
     ·补语类别的判定方式第31页
     ·补语类别的进一步细化第31-32页
   ·小结第32-33页
第三章 "X+透"结构的虚化历程及虚化机制第33-41页
   ·从历时的角度看"透"的发展第33-34页
     ·"透"的意义的多样性第33页
     ·"X+透"结构虚化过程是一个连续统第33-34页
   ·"透"演变发展的路径第34-37页
     ·从动词到连动第34-35页
     ·从连动到动结式第35页
     ·从动结式到动程式第35-36页
     ·词汇化第36-37页
   ·从共时的角度看"透"的发展第37-38页
     ·充当程度补语的"透"仍处在语法化的过程中第37页
     ·"透"的语法化连续统没有截然的界限第37-38页
   ·"透"虚化的动因和机制第38-40页
     ·实词虚化是汉语语法化研究的中心内容第38-39页
     ·句法结构演化第39页
     ·语义演化第39页
     ·认知动因第39-40页
   ·小结第40-41页
第四章 "X+透"结构中"透"做结果补语的研究第41-48页
   ·"透"做结果补语的"X+透"的构成第41-43页
     ·"X+透_(结果补语)"格式中"X"的分类及特征第41-42页
     ·"X+透_(结果补语)"格式的语法特点第42-43页
     ·"X+透_(结果补语)"中"透"的词性探讨第43页
   ·"X+透_(结果补语)"中"透"的语义指向及带宾语的情况第43-44页
     ·"透"充当实义的结果补语第43-44页
     ·"透"充当虚化的结果补语第44页
   ·"X+透_(结果补语)"结构可以扩展为可能式第44-45页
     ·"X+得/不+透"中"X"的特征第44-45页
     ·"透"的语义指向第45页
   ·"X+透_(结果补语)"结构可以扩展为情态补语第45-47页
     ·"X+个+透"结构的特征第45-46页
     ·"X"的特征第46页
     ·"透"的语义指向第46-47页
   ·小结第47-48页
第五章 "X+透"结构中"透"做程度补语的研究第48-54页
   ·"透"做程度补语的"X+透"的构成第48-53页
     ·"X+透_(程度补语)"格式中"X"的分类及特征第48-51页
     ·"X+透_(程度补语)"格式的语法特点第51-52页
     ·"X+透_(程度补语)"中"透"的词性探讨第52-53页
   ·"X+透_(程度补语)"中"透"的语义指向及带宾语的情况第53页
   ·小结第53-54页
第六章 结语第54-56页
参考文献第56-61页
后记第61-62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62-63页
答辩委员会签名页第63-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动结式“V好”与“V完”的比较研究
下一篇:2-5岁儿童空间维度形容词“高/低”的语义认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