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汉语教学论文--对外汉语教学论文--教学法、教学工作论文

韩国学生习得“V+上”结构的偏误分析和教学建议

致谢第6-7页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1页
    1.1 选题缘由第13-14页
    1.2 选题意义第14页
    1.3 前人研究概况第14-19页
    1.4 研究方法第19页
    1.5 研究理论依据第19-21页
第二章 “V+上”结构的分析第21-37页
    2.1 “V+上”结构的语义分类第21-27页
        2.1.1 表示位移义的“V+上”第21-24页
        2.1.2 表示结果义的“V+上”第24页
        2.1.3 表示目标义的“V+上”第24-25页
        2.1.4 表示状态义的“V+上”第25-26页
        2.1.5 表示语气义的“V+上”第26-27页
    2.2 “V+上”的句子结构第27-31页
        2.2.1 “V+上”和宾语第27-29页
        2.2.2 “V+上”和补语第29-30页
        2.2.3 离合词的“V+上”第30-31页
    2.3 “V+上”与其他常见动补式结构的对比第31-37页
        2.3.1 “V+上”和“V+到”第31-32页
        2.3.2 “V+上”和“V+起”第32-34页
        2.3.3 “V+上”和“V+好”第34-35页
        2.3.4 “V+上”和“V+成”第35页
        2.3.5 小结第35-37页
第三章 “V+上”在韩语中对应的表达方式第37-44页
    3.1 位移义“V+上”在韩语中的表达第37-39页
    3.2 结果义“V+上”在韩语中的表达第39-40页
    3.3 目标义“V+上”在韩语中的表达第40-41页
    3.4 状态义“V+上”在韩语中的表达第41-42页
    3.5 语气义“V+上”在韩语中的表达第42-43页
    3.6 小结第43-44页
第四章 韩国学生掌握“V+上”结构的现状调查第44-65页
    4.1 调查对象第44-45页
        4.1.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第44页
        4.1.2 调查对象的学习方法第44-45页
    4.2 调查问卷的设计第45-46页
    4.3 调查结果统计第46-55页
        4.3.1 按题型分类的调查结果第46-47页
        4.3.2 按“V+上”语义分类的调查结果第47-48页
        4.3.3 偏误类型统计第48-54页
        4.3.4 调查结果小结第54-55页
    4.4 偏误原因分析第55-63页
        4.4.1 “V+上”语义内涵的复杂性第55-58页
        4.4.2 韩语中相应表达方式的影响第58-60页
        4.4.3 学习策略方面的不足第60-61页
        4.4.4 教材方面的不足第61-63页
    4.5 小结第63-65页
第五章 课堂教学建议第65-73页
    5.1 利用内在大纲和习得顺序的课堂教学第65-69页
    5.2 采用更科学的教学原则第69-73页
        5.2.1 引导学生树立汉语思维方式第70页
        5.2.2 教学要由浅及深,循序渐进第70-71页
        5.2.3 教材对该结构的编写和选择要有针对性第71页
        5.2.4 注重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第71-73页
第六章 结语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77页
附录 针对韩国学生的“V+上”调查问卷第77-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对汉语中动构式“P+V qilai(起来)+VP2”的构式化的研究
下一篇:来华留学生汉语听力元认知调查--以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汉语学习者为考察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