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9-21页 |
1.1 无细胞代谢工程概述 | 第9-14页 |
1.1.1 无细胞代谢工程的发展与应用 | 第9-11页 |
1.1.2 无细胞代谢工程的优势和挑战 | 第11-12页 |
1.1.3 无细胞代谢工程中辅因子再生策略 | 第12-14页 |
1.2 乙偶姻概述 | 第14-19页 |
1.2.1 乙偶姻的理化性质 | 第14页 |
1.2.2 乙偶姻的应用 | 第14-15页 |
1.2.3 乙偶姻的合成方法 | 第15-19页 |
1.3 选题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1.3.1 选题背景 | 第19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2章 酶的筛选、表达、纯化和特征参数研究 | 第21-51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1-25页 |
2.1.1 菌株和质粒 | 第21-22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2-23页 |
2.1.3 主要试剂与培养基 | 第23-25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5-33页 |
2.2.1 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的制备 | 第25-26页 |
2.2.2 大肠杆菌DH5α和 BL21(DE3)感受态的化学转化 | 第26页 |
2.2.3 枯草芽孢杆菌和谷氨酸棒杆菌的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6页 |
2.2.4 NAD~+再生酶和meso-2,3-丁二醇脱氢酶的筛选 | 第26-27页 |
2.2.5 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27-30页 |
2.2.6 pET28a系列质粒的提取 | 第30页 |
2.2.7 酶的诱导表达 | 第30页 |
2.2.8 酶的分离纯化 | 第30-31页 |
2.2.9 蛋白浓度的测定 | 第31页 |
2.2.10 NADH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31-32页 |
2.2.11 酶最适温度的测定 | 第32页 |
2.2.12 酶最适pH的测定 | 第32-33页 |
2.2.13 比活力的测定 | 第33页 |
2.2.14 Km的测定 | 第33页 |
2.2.15 酶的稳定性分析 | 第33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3-48页 |
2.3.1 途径的构建 | 第33-34页 |
2.3.2 酶的筛选 | 第34-35页 |
2.3.3 PCR扩增目的基因的结果 | 第35-36页 |
2.3.4 质粒的构建 | 第36-37页 |
2.3.5 酶的分离纯化 | 第37-38页 |
2.3.6 酶浓度的测定 | 第38-39页 |
2.3.7 酶的最适温度 | 第39-40页 |
2.3.8 酶的最适pH | 第40-41页 |
2.3.9 酶的动力学分析 | 第41-47页 |
2.3.10 酶的稳定性 | 第47-48页 |
2.4 小结 | 第48-51页 |
第3章 无细胞代谢工程合成手性乙偶姻 | 第51-69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51页 |
3.1.1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51页 |
3.1.2 实验药品与试剂 | 第51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51-54页 |
3.2.1 最适NAD~+再生酶的选择 | 第51-52页 |
3.2.2 最适meso-2,3-丁二醇脱氢酶的选择 | 第52-53页 |
3.2.3 体外双酶催化合成手性乙偶姻的优化 | 第53页 |
3.2.4 底物产物浓度的测定 | 第53-5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4-66页 |
3.3.1 最适NAD~+再生酶的选择 | 第54-56页 |
3.3.2 最适meso-2,3-丁二醇脱氢酶的选择 | 第56-58页 |
3.3.3 体外双酶催化合成手性乙偶姻的优化 | 第58-64页 |
3.3.4 最适条件下的手性乙偶姻的高产 | 第64-66页 |
3.4 小结 | 第66-69页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3页 |
4.1 结论 | 第69-70页 |
4.2 展望 | 第70-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1页 |
附录 | 第81-83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