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8页 |
1.1 发芽糙米概述 | 第10-12页 |
1.1.1 发芽过程中糙米营养物质的变化 | 第10-11页 |
1.1.2 发芽糙米的生理功效 | 第11页 |
1.1.3 发芽糙米的开发利用现状 | 第11-12页 |
1.2 麻糬 | 第12-13页 |
1.2.1 加工方式对麻糬品质的影响 | 第12页 |
1.2.2 原料及添加物对麻糬品质的影响 | 第12-13页 |
1.3 淀粉老化 | 第13-17页 |
1.3.1 影响淀粉老化的因素 | 第13-15页 |
1.3.2 抗老化方法 | 第15-17页 |
1.4 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及内容 | 第17-18页 |
1.4.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7页 |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第2章 不同粒度发芽糙米粉理化特性研究 | 第18-24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8-19页 |
2.1.1 材料 | 第18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18页 |
2.1.3 仪器与设备 | 第18页 |
2.1.4 实验方法 | 第18-19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19-23页 |
2.2.1 颗粒显微形态观察 | 第19页 |
2.2.2 不同粒度发芽糙米粉色泽比较 | 第19-20页 |
2.2.3 不同粒度发芽糙米粉组成成分含量比较 | 第20页 |
2.2.4 不同粒度发芽糙米粉矿物质元素含量比较 | 第20-21页 |
2.2.5 不同粒度发芽糙米粉氨基酸分析 | 第21-22页 |
2.2.6 不同粒度发芽糙米粉GABA含量比较 | 第22-2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不同粒度发芽糙米粉加工特性研究 | 第24-31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6页 |
3.1.1 材料 | 第24页 |
3.1.2 仪器与设备 | 第24页 |
3.1.3 实验方法 | 第24-26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26-30页 |
3.2.1 不同粒度发芽糙米粉持水力比较 | 第26页 |
3.2.2 不同粒度发芽糙米粉溶解度和膨胀度比较 | 第26-27页 |
3.2.3 不同粒度发芽糙米粉透明度比较 | 第27-28页 |
3.2.4 不同粒度发芽糙米粉冻融稳定性比较 | 第28-29页 |
3.2.5 不同粒度发芽糙米粉凝沉性比较 | 第29-30页 |
3.2.6 不同粒度发芽糙米粉糊表观粘度比较 | 第3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4章 发芽糙米麻糬配方优化 | 第31-49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5页 |
4.1.1 原料 | 第31页 |
4.1.2 主要试剂 | 第31页 |
4.1.3 仪器与设备 | 第31页 |
4.1.4 实验方法 | 第31-35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35-47页 |
4.2.1 单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5-39页 |
4.2.2 模糊数学评价 | 第39-41页 |
4.2.3 响应面分析 | 第41-45页 |
4.2.4 蒸煮时间对麻糬品质的影响 | 第45-47页 |
4.3 产品质量指标 | 第47-48页 |
4.3.1 感官要求 | 第47页 |
4.3.2 理化指标 | 第47页 |
4.3.3 微生物指标 | 第47-4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5章 发芽糙米麻糬老化特性研究 | 第49-55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49-50页 |
5.1.1 原料 | 第49页 |
5.1.2 主要试剂 | 第49页 |
5.1.3 仪器与设备 | 第49页 |
5.1.4 实验方法 | 第49-50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50-54页 |
5.2.1 麻糬贮藏过程中水分和可溶性淀粉含量变化 | 第50-51页 |
5.2.2 麻糬贮藏过程中质构变化 | 第51-53页 |
5.2.3 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 第53-5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5-57页 |
6.1 结论 | 第55页 |
6.2 展望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附录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