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2-15页 |
1.1.1 深部开采矿山存在问题 | 第12-14页 |
1.1.2 深部开采矿井热害产生原因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喷雾降温技术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本课题的主要工作 | 第16-18页 |
1.3.1 课题的研究对象 | 第16页 |
1.3.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细水雾耦合机械通风系统降温模拟的理论基础 | 第18-28页 |
2.1 细水雾传热传质分析 | 第18-22页 |
2.1.1 液滴的蒸发条件与蒸发率 | 第18-20页 |
2.1.2 液滴寿命的控制方程 | 第20-21页 |
2.1.3 对流阶段细水雾的热质交换 | 第21-22页 |
2.2 数学模型及其控制方程 | 第22-28页 |
2.2.1 连续相控制方程 | 第22-23页 |
2.2.2 离散相控制方程 | 第23-25页 |
2.2.3 离散相与连续相的相互作用 | 第25-28页 |
第三章 高温高湿巷道内热湿环境模拟分析 | 第28-44页 |
3.1 高温高湿热害矿井的热源分析 | 第28-30页 |
3.1.1 围岩的传热 | 第28页 |
3.1.2 机电设备放热 | 第28-29页 |
3.1.3 热水放热 | 第29页 |
3.1.4 运输中煤炭及矸石的放热 | 第29-30页 |
3.1.5 矿物及其他有机物的氧化放热 | 第30页 |
3.1.6 人员的放热 | 第30页 |
3.1.7 其他热源 | 第30页 |
3.2 矿井的高湿对人员的危害 | 第30-31页 |
3.3 压力—旋流雾化喷嘴 | 第31页 |
3.4 模拟工况与计算方法 | 第31-33页 |
3.4.1 建立物理模型并生成网格 | 第31-32页 |
3.4.2 边界条件和求解方法 | 第32页 |
3.4.3 模拟工况介绍 | 第32-33页 |
3.5 机械通风时巷道内温度、湿度分布 | 第33-40页 |
3.5.1 不同送风速度对巷道内温度的影响 | 第33-36页 |
3.5.2 不同送风速度对巷道内湿度的影响 | 第36-38页 |
3.5.3 不同机械通风速度时巷道内速度分布 | 第38-40页 |
3.6 连续喷雾气液两相流场的数值模拟 | 第40-43页 |
3.6.1 细水雾耦合机械通风时巷道内温度分布 | 第41页 |
3.6.2 细水雾耦合机械通风时巷道内湿度分布 | 第41-42页 |
3.6.3 细水雾耦合机械通风时巷道内速度分布 | 第42-43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间歇运行细水雾系统对高温高湿环境降温技术模拟分析 | 第44-58页 |
4.1 细水雾雾滴飘逸的理论依据 | 第44-45页 |
4.2 间歇运行细水雾对巷道温度、湿度的影响分析 | 第45-57页 |
4.2.1 工况一时巷道内温度、湿度分布 | 第45-50页 |
4.2.2 工况二时巷道内温度、湿度分布 | 第50-53页 |
4.2.3 工况三时巷道内温度、湿度分布 | 第53-55页 |
4.2.4 工况四时巷道内温度、湿度分布 | 第55-5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细水雾雾化降尘效果的模拟分析 | 第58-68页 |
5.1 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58-59页 |
5.2 细水雾雾化降尘的数值模拟 | 第59-61页 |
5.2.1 粉尘运动数学模型的选择 | 第59-60页 |
5.2.2 模拟相关简化假设 | 第60页 |
5.2.3 建立物理模型 | 第60-61页 |
5.2.4 边界条件和求解方法 | 第61页 |
5.3 模拟工况介绍 | 第61-62页 |
5.4 模拟结果及其分析 | 第62-65页 |
5.4.1 工况一 | 第62-63页 |
5.4.2 工况二 | 第63-64页 |
5.4.3 工况三 | 第64页 |
5.4.4 工况四 | 第64-65页 |
5.4.5 工况五 | 第6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5-68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8-70页 |
6.1 结论 | 第68-69页 |
6.2 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作者简介 | 第74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74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