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第1章 引言 | 第7-12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7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7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7-12页 |
1.3.1 汉语“被”字句的本体研究 | 第8页 |
1.3.2 俄语界对汉语“被”字句的研究 | 第8-9页 |
1.3.3 俄语界对俄语被动句的研究 | 第9页 |
1.3.4 国内的俄语被动句研究 | 第9-10页 |
1.3.5 汉俄被动句的对比研究 | 第10页 |
1.3.6 外国人习得汉语“被”字句的偏误和习得研究 | 第10-11页 |
1.3.7 教学研究 | 第11-12页 |
第2章 汉语“被”字句和俄语被动态的对比分析 | 第12-24页 |
2.1 结构上的对比 | 第12-16页 |
2.1.1 汉语“被”字句结构上的特点 | 第12-14页 |
2.1.2 俄语被动结构在形式上的特点 | 第14-16页 |
2.2 语义特征的对比 | 第16-20页 |
2.2.1 汉语“被”字句的语义特征 | 第16-18页 |
2.2.2 俄语被动态的语义特征 | 第18-20页 |
2.3 语用功能的对比 | 第20-23页 |
2.3.1 语言“经济”原则 | 第21页 |
2.3.2 使表达客观、委婉 | 第21-22页 |
2.3.3 凸显主题和焦点 | 第22-23页 |
2.4 偏误预测 | 第23-24页 |
第3章 俄罗斯学生习得“被”字句的情况考察 | 第24-32页 |
3.1 基本信息 | 第24页 |
3.2 结果统计 | 第24-25页 |
3.3 偏误类型 | 第25-28页 |
3.3.1 “被”字的误加 | 第25-26页 |
3.3.2 “被”字的遗漏 | 第26页 |
3.3.3 受事、施事和述谓结构错序 | 第26页 |
3.3.4 用其他词误代“被” | 第26-27页 |
3.3.5 缺少动词或动词使用不恰当 | 第27页 |
3.3.6 缺少补充成分或补充成分不恰当 | 第27页 |
3.3.7 缺乏受事 | 第27-28页 |
3.4 俄罗斯学生习得“被”字句的偏误原因探究 | 第28-30页 |
3.4.1 母语负迁移 | 第28页 |
3.4.2 规则泛化 | 第28-29页 |
3.4.3 词语的词义和用法不明 | 第29页 |
3.4.4 文化和思维的差异 | 第29页 |
3.4.5 教材和教师的误导 | 第29-30页 |
3.5 教学策略 | 第30-32页 |
3.5.1 增加“被”字句语序的练习 | 第30页 |
3.5.2 对“被”字句中的动词进行词义分类 | 第30-31页 |
3.5.3 明确指出汉语“被”字句的独特性 | 第31页 |
3.5.4 强调“被”字句的功能 | 第31页 |
3.5.5 总结俄语中独有的被动结构 | 第31页 |
3.5.6 增加俄译汉的练习 | 第31-32页 |
第4章 结语 | 第32-34页 |
4.1 概括总结 | 第32页 |
4.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32-33页 |
4.3 本研究的不足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7页 |
致谢 | 第37-38页 |
附录 俄罗斯学生习得汉语“被”字句的调查问卷 | 第38-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