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15页 |
0.1 研究对象及意义 | 第10-11页 |
0.2 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0.2.1 本体理论研究方面 | 第11-12页 |
0.2.2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方面 | 第12-14页 |
0.3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1章 持续性时间副词的概述 | 第15-19页 |
1.1 持续性时间副词的界定和范围 | 第15-16页 |
1.2 持续性时间副词的分类 | 第16-19页 |
第2章 “不时”、“时时”、“时常”、“常常”、“经常”持续性时间副词的语义特征 | 第19-24页 |
2.1 持续性 | 第19-20页 |
2.2 时段性 | 第20-22页 |
2.3 间断性 | 第22-24页 |
第3章 “不时”、“时时”、“时常”、“常常”、“经常”持续性时间副词的句法功能 | 第24-32页 |
3.1 能与动词搭配 | 第26-29页 |
3.2 能接受“不”的否定 | 第29-30页 |
3.3 句法位置 | 第30-32页 |
3.3.1 主语之前 | 第30-31页 |
3.3.2 主谓之间 | 第31-32页 |
第4章 “不时”、“时时”、“时常”、“常常”、“经常”持续性时间副词的偏误调查 | 第32-40页 |
4.1 偏误调查 | 第32-33页 |
4.2 偏误类型 | 第33-36页 |
4.2.1 遗漏 | 第33-34页 |
4.2.2 误加 | 第34-35页 |
4.2.3 误代 | 第35-36页 |
4.2.4 错序 | 第36页 |
4.3 偏误原因 | 第36-40页 |
4.3.1 学习者自身角度分析 | 第36-38页 |
4.3.2 教学环节方面分析 | 第38-40页 |
第5章 “不时”、“时时”、“时常”、“常常”、“经常”持续性时间副词的教学策略 | 第40-48页 |
5.1 教学方面 | 第40-44页 |
5.1.1 情景教学法 | 第40-41页 |
5.1.2 形象感知法 | 第41-43页 |
5.1.3 因材施教 | 第43-44页 |
5.1.4 培养学生语感能力 | 第44页 |
5.2 教材编写方面 | 第44-48页 |
5.2.1 坚持由浅入深,由易入难原则 | 第45页 |
5.2.2 加强词语意义描写 | 第45-46页 |
5.2.3 加强练习设计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