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教育心理学论文--教师心理学论文

中学卓越教师核心心理素质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问题的提出第10-12页
    1.1 研究背景第10页
    1.2 研究意义第10-12页
        1.2.1 理论意义第10-11页
        1.2.2 实践意义第11-12页
2 文献综述第12-20页
    2.1 卓越教师第12-14页
        2.1.1 卓越教师的概念第12-13页
        2.1.2 卓越教师的特征研究第13-14页
    2.2 心理素质第14-16页
        2.2.1 素质的概念第14-15页
        2.2.2 心理素质的概念第15-16页
        2.2.3 心理素质的测量工具第16页
    2.3 教师心理素质第16-19页
        2.3.1 教师心理素质的概念第16-17页
        2.3.2 国外教师心理素质的研究第17-18页
        2.3.3 国内教师心理素质的研究第18-19页
    2.4 以往研究的不足第19-20页
3 研究设计第20-22页
    3.1 研究目的第20页
    3.2 研究内容第20页
    3.3 研究假设第20页
    3.4 理论构想第20-22页
        3.4.1 卓越教师的概念界定第20-21页
        3.4.2 教师心理素质的概念界定第21页
        3.4.3 核心心理素质的概念界定第21-22页
4 研究一中学教师心理素质问卷的编制第22-35页
    4.1 研究目的第22页
    4.2 研究对象第22页
    4.3 研究工具第22页
    4.4 研究结果第22-33页
        4.4.1 获取中学教师心理素质的构成要素第22-26页
        4.4.2 问卷预测第26-30页
        4.4.3 问卷正式测量第30-33页
    4.5 讨论第33-34页
        4.5.1 问卷的理论结构第33页
        4.5.2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第33-34页
    4.6 结论第34-35页
5 研究二中学卓越教师的核心心理素质-基于判别分析第35-41页
    5.1 研究目的第35页
    5.2 研究对象第35页
    5.3 研究工具第35页
    5.4 研究结果第35-39页
        5.4.1 人口学变量的分布情况第35-36页
        5.4.2 中学教师心理素质现状第36页
        5.4.3 中学卓越教师核心心理素质的判别分析第36-39页
    5.5 讨论第39-40页
    5.6 结论第40-41页
6 研究三中学卓越教师核心心理素质的生成策略-基于内容分析第41-47页
    6.1 研究目的第41页
    6.2 所采集的研究素材第41页
    6.3 研究方法第41页
    6.4 研究结果第41-44页
        6.4.1 所选取样本的基本情况第41-42页
        6.4.2 中学卓越教师核心心理素质生成策略的内容分析第42-44页
    6.5 讨论第44-46页
        6.5.1 安顿心灵第44-45页
        6.5.2 动态思考第45页
        6.5.3 主动靠近第45页
        6.5.4 博览群书和思维迁移第45-46页
        6.5.5 情感投入第46页
    6.6 结论第46-47页
7 总讨论与总结论第47-50页
    7.1 总讨论第47-48页
        7.1.1 关于测量工具第47页
        7.1.2 关于判别分析得出的中学卓越教师核心心理素质第47-48页
        7.1.3 关于内容分析得出的中学卓越教师核心心理素质的生成策略第48页
    7.2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与不足第48-49页
        7.2.1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第48-49页
        7.2.2 本研究的不足第49页
        7.2.3 未来研究的方向第49页
    7.3 总结论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5页
附录A: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第55-56页
附录B:中学教师半结构化访谈大纲第56-57页
附录C:中学教师心理素质问卷(预试版)第57-59页
附录D:中学教师心理素质问卷(正式版)第59-61页
致谢第61-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学生校园欺凌旁观者的行为与共情、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
下一篇:信息偶遇学习的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