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黑茶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研究方法进展 | 第16-28页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16-17页 |
1 黑茶中的微生物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1 黑茶加工中微生物种类 | 第17-18页 |
1.2 黑茶中主要优势菌的作用研究 | 第18-19页 |
2 微生物类群多样性研究方法 | 第19-22页 |
2.1 培养基培养分离方法 | 第19页 |
2.2 群落水平生理学指纹方法 | 第19页 |
2.3 生物标记物方法 | 第19-20页 |
2.4 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 | 第20-22页 |
3 黑茶发酵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研究的思考 | 第22-24页 |
3.1 研究对象的零碎性 | 第22页 |
3.2 研究对象的片面性 | 第22-23页 |
3.3 研究手段的单一性 | 第23-24页 |
4 研究内容 | 第24页 |
5 研究目的 | 第24-25页 |
参考文献 | 第25-28页 |
第二章 湘益牌茯砖茶真菌分离与鉴定初步研究 | 第28-37页 |
摘要 | 第28页 |
Abstract | 第28-2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0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29页 |
1.2 试剂仪器 | 第29页 |
1.3 试验方法 | 第29-3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0-35页 |
2.1 真菌分离与计数 | 第30-31页 |
2.2 分子鉴定 | 第31-32页 |
2.3 平板形态特征鉴定 | 第32-33页 |
2.4 显微形态鉴定 | 第33-35页 |
3 结论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7页 |
第三章 不同品种茯砖茶优势金花菌形态学多样性研究 | 第37-51页 |
摘要 | 第37页 |
Abstract | 第37-3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9-41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39-40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40-4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1-48页 |
2.1 菌株形态特征 | 第41-43页 |
2.2 菌株分型特点 | 第43-48页 |
3 结论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1页 |
第四章 冠状散囊菌基因组DNA提取方法比较研究 | 第51-63页 |
摘要 | 第51页 |
Abstract | 第51-5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3-56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53-54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54-55页 |
1.3 质量检测 | 第55-56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56-58页 |
2.1 电泳检测冠状散囊菌基因组DNA | 第56页 |
2.2 DNA浓度、纯度比较 | 第56-57页 |
2.3 ITS序列PCR检测结果 | 第57-58页 |
3 结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第五章 茯砖茶优势金花菌多样性RAPD分析 | 第63-71页 |
摘要 | 第63页 |
Abstract | 第63-6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4-66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64-65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65-6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6-69页 |
2.1 DNA提取 | 第66-67页 |
2.2 体系优化和引物筛选 | 第67页 |
2.3 金花优势菌遗传差异性 | 第67-69页 |
3 结论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1页 |
第六章 DGGE法解析茯砖茶渥堆发酵过程中细菌群落结构 | 第71-86页 |
摘要 | 第71页 |
Abstract | 第71-7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3-75页 |
1.1 材料 | 第73-74页 |
1.2 方法 | 第74-7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5-82页 |
2.1 样本基因组DNA提取 | 第75-76页 |
2.2 细菌16S rDNA的PCR扩增 | 第76页 |
2.3 PCR产物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 第76-79页 |
2.4 DGGE凝胶条带回收测序及序列分析 | 第79-82页 |
3 结论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第七章 基于DGGE技术的茯砖茶发花过程细菌群分析 | 第86-101页 |
摘要 | 第86页 |
Abstract | 第86-8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8-90页 |
1.1 材料 | 第88页 |
1.2 方法 | 第88-9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0-97页 |
2.1 样本基因组DNA提取 | 第90页 |
2.2 细菌16S rDNA的PCR扩增 | 第90页 |
2.3 PCR产物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 | 第90-93页 |
2.4 DGGE凝胶条带回收测序及序列分析 | 第93-97页 |
3 结论 | 第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1页 |
第八章 DGGE法初步茯砖茶渥堆发酵过程中真菌群落结构 | 第101-117页 |
摘要 | 第101-102页 |
Abstract | 第102-10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3-106页 |
1.1 材料 | 第103-104页 |
1.2 方法 | 第104-10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6-113页 |
2.1 样本基因组DNA提取结果 | 第106页 |
2.2 真菌18S rDNA的PCR扩增结果 | 第106页 |
2.3 PCR产物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 第106-110页 |
2.4 DGGE凝胶条带回收测序及序列分析 | 第110-113页 |
3 结论 | 第113-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17页 |
第九章 DGGE法解析茯砖茶发花过程中真菌群落结构 | 第117-132页 |
摘要 | 第117页 |
Abstract | 第117-12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20-122页 |
1.1 材料 | 第120页 |
1.2 方法 | 第120-12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22-129页 |
2.1 样本基因组DNA提取 | 第122页 |
2.2 真菌18S rDNA的PCR扩增 | 第122-123页 |
2.3 PCR产物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 | 第123-126页 |
2.4 DGGE凝胶条带回收测序及序列分析 | 第126-129页 |
3 结论 | 第129-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32页 |
符号表 | 第132-133页 |
致谢 | 第133-134页 |
作者简历 | 第134-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