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导言 | 第10-26页 |
| 一、问题提出 | 第10页 |
| 二、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0-12页 |
| (一) 选题目的 | 第11页 |
| (二)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 三、文献综述 | 第12-24页 |
| (一) 隐性课程及其相关研究 | 第12-17页 |
| (二) 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及其相关研究 | 第17-19页 |
| (三) 国内外学业自我效能感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 第19-24页 |
| 四、相关研究评价 | 第24-26页 |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26-29页 |
| 一、研究对象 | 第26页 |
| 二、研究内容及假设 | 第26-27页 |
| 三、研究工具 | 第27-29页 |
| 四、研究步骤 | 第29页 |
|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 第29-74页 |
| 一、统计结果与讨论 | 第29-57页 |
| (一) 对民族院校大学生隐性课程认知的调查统计结果与讨论 | 第29-33页 |
| (二) 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统计结果与讨论 | 第33-39页 |
| (三) 成就动机的统计结果与讨论 | 第39-46页 |
| (四) 社会支持的统计结果与讨论 | 第46-51页 |
| (五) 隐性课程认知、成就动机、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 第51-57页 |
| 二、访谈结果与讨论 | 第57-74页 |
| (一) 对大学生隐性课程认知的访谈结果与讨论 | 第57-66页 |
| (二) 对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访谈结果与讨论 | 第66-74页 |
| 第四章 隐性课程背景下的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提升策略 | 第74-86页 |
| 一、学校层面 | 第74-79页 |
| (一) 物质-空间类 | 第74-76页 |
| (二) 文化-心理类 | 第76-78页 |
| (三) 组织-制度类 | 第78-79页 |
| 二、教师层面 | 第79-82页 |
| (一) 加强自身创新性 | 第79-80页 |
| (二) 增加实践的引领 | 第80页 |
| (三) 重视教学行为 | 第80-81页 |
| (四)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 第81-82页 |
| 三、家长层面 | 第82-83页 |
| 四、学生层面 | 第83-86页 |
| (一) 加强与教师、同学的沟通 | 第83-84页 |
| (二) 增强坚持性 | 第84-85页 |
| (三) 密切结合学习实际 | 第85页 |
| (四) 认真做好职业规划 | 第85-86页 |
| 第五章 研究的创新点及展望 | 第86-88页 |
| 一、研究的创新点 | 第86-87页 |
| (一) 研究内容的创新 | 第86页 |
| (二) 研究思路的创新 | 第86页 |
| (三) 研究方法的创新 | 第86-87页 |
| 二、研究的展望 | 第87-88页 |
| 参考文献 | 第88-91页 |
| 附录 | 第91-95页 |
| 附录一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参加的科研项目清单 | 第91-92页 |
| 附录二 测量工具 | 第92-94页 |
| 附录三 隐性课程背景下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访谈提纲 | 第94-95页 |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