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汉语伴随性动作表达结构的习得研究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16页 |
1.1 选题意义 | 第14页 |
1.2 理论依据及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 论文结构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6-20页 |
2.1 伴随性动作表达结构定义与本文研究范围 | 第16页 |
2.2 伴随性动作表达结构本体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2.2.1 单个格式的研究 | 第16-18页 |
2.2.2 多个格式的对比研究 | 第18页 |
2.3 伴随性动作表达结构二语习得研究综述 | 第18-19页 |
2.4 小结 | 第19-20页 |
第三章 伴随性动作表达结构的多角度分析 | 第20-28页 |
3.1 伴随性动作表达结构语法结构分析 | 第20-23页 |
3.1.1 主语一致性的分析 | 第20页 |
3.1.2 A和B的选择类型 | 第20-23页 |
3.2 伴随性动作表达结构语义功能分析 | 第23-26页 |
3.2.1 整个格式的结构语义 | 第23-24页 |
3.2.2 A和B的语义关系和顺序 | 第24-26页 |
3.3 伴随性动作表达结构语用功能分析 | 第26-28页 |
第四章 习得顺序与数据统计分析 | 第28-41页 |
4.1 语料来源与整理 | 第28-29页 |
4.1.1 语料来源 | 第28页 |
4.1.2 语料整理 | 第28-29页 |
4.2 使用频次及偏误率 | 第29-34页 |
4.2.1 使用频次统计和说明 | 第29-30页 |
4.2.2 总体偏误率 | 第30-32页 |
4.2.3 分阶段习得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32-34页 |
4.3 四个伴随性动作表达结构的习得顺序研究 | 第34-36页 |
4.4 试卷答题情况分析 | 第36-41页 |
第五章 偏误分析与原因探讨 | 第41-56页 |
5.1 偏误类型研究 | 第41-42页 |
5.2 语法偏误 | 第42-47页 |
5.2.1 误加 | 第42-44页 |
5.2.2 误代 | 第44-46页 |
5.2.3 错序 | 第46-47页 |
5.3 语义误代偏误 | 第47-51页 |
5.4 偏误原因探讨 | 第51-54页 |
5.4.1 伴随性动作表达结构自身的复杂性 | 第51-52页 |
5.4.2 母语的负迁移 | 第52页 |
5.4.3 教材编写的缺陷 | 第52-54页 |
5.5 教学建议 | 第54-56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6-58页 |
6.1 研究成果 | 第56页 |
6.2 研究局限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附录:汉语伴随性动作表达结构测试问卷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