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酿造工业论文--调味品的生产论文--食用色素论文

黑米花青素的组成、对益生菌和致病菌的活性研究

致谢第7-8页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缩写词对照表第18-19页
第一章 前言第19-33页
    1.1 黑米第19-20页
        1.1.1 黑米简介第19页
        1.1.2 黑米应用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第19-20页
    1.2 花青素简介第20-27页
        1.2.1 花青素的结构第20-21页
        1.2.2 花青素的结构鉴定第21-23页
        1.2.3 花青素稳定性第23-25页
        1.2.4 花青素生物活性第25-27页
    1.3 微胶囊第27-29页
        1.3.1 微胶囊概述第27-28页
        1.3.2 食品中微胶囊化的方法第28-29页
    1.4 益生菌第29-31页
        1.4.1 益生菌的定义与分类第29-30页
        1.4.2 益生菌的生理功能第30-31页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第31-33页
        1.5.1 研究意义第31页
        1.5.2 研究内容第31-33页
第二章 黑米花青素组成分析第33-40页
    2.1 试验材料第33页
        2.1.1 试验原料第33页
        2.1.2 化学试剂第33页
        2.1.3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33页
    2.2 试验方法第33-35页
        2.2.1 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标准曲线的制作第33-34页
        2.2.2 黑米花青素的提取、纯化及其组成分析第34-35页
    2.3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35-39页
        2.3.1 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标准曲线第35页
        2.3.2 黑米花青素组成分析第35-39页
    2.4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三章 黑米花青素的体外抗氧化性研究第40-50页
    3.1 试验材料第40-41页
        3.1.1 试验原料第40页
        3.1.2 化学试剂第40页
        3.1.3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40-41页
    3.2 试验方法第41-43页
        3.2.1 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的制备第41页
        3.2.2 黑米花青素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第41-42页
        3.2.3 黑米花青素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第42页
        3.2.4 黑米花青素对超氧阴离子的清除能力第42页
        3.2.5 黑米花青素抗脂质过氧化能力的测定第42-43页
        3.2.6 黑米花青素总还原力的测定第43页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43-49页
        3.3.1 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的制备第43-45页
        3.3.2 黑米花青素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第45-46页
        3.3.3 黑米花青素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第46-47页
        3.3.4 黑米花青素对超氧阴离子的清除能力第47-48页
        3.3.5 黑米花青素抗脂质过氧化能力的测定第48页
        3.3.6 花青素总还原力的测定第48-49页
    3.4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四章 花青素对益生菌的增殖作用及对致病菌的抑制作用第50-57页
    4.1 试验材料与仪器设备第50-51页
        4.1.1 试验原料第50页
        4.1.2 试验试剂第50-51页
        4.1.3 试验仪器设备第51页
        4.1.4 试验菌株第51页
    4.2 试验方法第51-53页
        4.2.1 花青素对益生菌的增殖作用第51-52页
        4.2.2 花青素对致病菌的抑制作用第52页
        4.2.3 抑菌圈的测定第52-53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53-56页
        4.3.1 花青素对益生菌的增殖作用第53-55页
        4.3.2 花青素对致病菌的抑制作用第55-56页
    4.4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五章 黑米花青素微胶囊制备工艺研究第57-71页
    5.1 试验试剂与仪器设备第57页
        5.1.1 试验试剂第57页
        5.1.2 试验仪器设备第57页
    5.2 锐孔-凝固浴法制备微胶囊第57-60页
        5.2.1 工艺流程第57-58页
        5.2.2 操作要点第58页
        5.2.3 微胶囊的评价指标第58页
        5.2.4 试验方法第58-60页
    5.3 β-环糊精包合法制备微胶囊第60-62页
        5.3.1 工艺流程第60页
        5.3.2 操作要点第60页
        5.3.3 试验方法第60-62页
    5.4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62-70页
        5.4.1 锐孔-凝固浴法制备微胶囊第62-66页
        5.4.2 β-环糊精包合法制备微胶囊第66-70页
    5.5 本章小结第70-71页
第六章 微胶囊化对花青素稳定性的影响第71-82页
    6.1 试验材料与仪器设备第71-72页
        6.1.1 试验试剂第71页
        6.1.2 试验仪器设备第71-72页
    6.2 试验方法第72-73页
        6.2.1 花青素微胶囊的制备方法第72页
        6.2.2 花青素微胶囊在肠、胃模拟液中的释放第72页
        6.2.3 花青素保存率的计算第72页
        6.2.4 包埋前后花青素稳定性的研究第72-73页
    6.3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73-80页
        6.3.1 花青素微胶囊在肠、胃模拟液中的释放第73-74页
        6.3.2 温度对包埋前后花青素稳定性的影响第74-75页
        6.3.3 pH对包埋前后花青素稳定性的影响第75页
        6.3.4 金属离子对包埋前后花青素稳定性的影响第75-78页
        6.3.5 糖对包埋前后花青素稳定性的影响第78-79页
        6.3.6 H_2O_2和Vc对包埋前后花青素稳定性的影响第79-80页
    6.4 本章小结第80-82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82-84页
    7.1 主要结论第82-83页
    7.2 展望第83-84页
参考文献第84-91页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第91-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葡萄籽提取物对小麦粉馒头的品质、抗老化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
下一篇:灵菌红素对断奶大鼠肠道健康以及机体代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