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 ·对语气副词系统的研究 | 第11页 |
| ·对语气副词“到底”、“毕竟”、“究竟”的个案研究 | 第11-13页 |
| ·语气副词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 第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语料来源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到底”、“毕竟”、“究竟”的语法意义 | 第15-22页 |
| ·“到底”的语法意义 | 第15-16页 |
| ·“毕竟”的语法意义 | 第16-18页 |
| ·“究竟”的语法意义 | 第18-19页 |
| ·三者语法意义的对比 | 第19-22页 |
| 第三章 “到底”、“毕竟”、“究竟”的句法特征 | 第22-27页 |
| ·“到底”、“毕竟”、“究竟”在句法形式上所具有的共性 | 第22-23页 |
| ·到底/毕竟/究竟VP | 第22页 |
| ·NP_1到底/毕竟/究竟(不)是NP_2 | 第22-23页 |
| ·NP到底/毕竟/究竟(不)AP | 第23页 |
| ·“到底”、“毕竟”、“究竟”在句法形式上分别具有的个性 | 第23-25页 |
| ·到底/究竟是A还是B | 第23-24页 |
| ·到底/毕竟是NP了 | 第24页 |
| ·到底/毕竟是NP_1,不是NP_2 | 第24-25页 |
| ·毕竟……,毕竟 | 第25页 |
| ·“到底”、“毕竟”、“究竟”与其它成分的共现情况 | 第25-27页 |
| ·与“是”的共现 | 第25-26页 |
| ·与“已经”、“了”的共现 | 第26-27页 |
| 第四章 “到底”、“毕竟”、“究竟”的语篇功能 | 第27-32页 |
| ·指明预设功能 | 第27-28页 |
| ·突显焦点功能 | 第28-29页 |
| ·评价功能 | 第29-32页 |
| ·传信 | 第29页 |
| ·传疑 | 第29页 |
| ·表达主观感情色彩 | 第29-32页 |
| 第五章 留学生使用语气副词“到底”、“毕竟”、“究竟”的偏误分析 | 第32-40页 |
| ·偏误类型 | 第32-36页 |
| ·误用 | 第32-34页 |
| ·遗漏 | 第34页 |
| ·赘加 | 第34-35页 |
| ·乱序 | 第35-36页 |
| ·偏误原因 | 第36-40页 |
| ·母语负迁移 | 第36-37页 |
| ·语内负迁移 | 第37-38页 |
| ·教与学的原因 | 第38-40页 |
| 第六章 语气副词“到底”、“毕竟”、“究竟”的学习及教学建议 | 第40-47页 |
| ·教材编写 | 第40-41页 |
| ·增加“到底”、“毕竟”、“究竟”在教材中出现的频率 | 第40页 |
| ·更系统准确地解释“到底”、“毕竟”、“究竟”,阶段性地编排内容 | 第40-41页 |
| ·把包含“到底”、“毕竟”、“究竟”的语义结构纳入词汇表 | 第41页 |
| ·确保教材内容的真实化、全面化以及习题设置的多样化 | 第41页 |
| ·学生学习 | 第41-42页 |
| ·提出假设,验证假设 | 第41页 |
| ·发散思维,活学活用 | 第41-42页 |
| ·熟读课文,背诵例句 | 第42页 |
| ·学而时习,温故之新 | 第42页 |
| ·端正态度,及时发问 | 第42页 |
| ·教师教学 | 第42-47页 |
| ·加强自身建设 | 第42-43页 |
| ·采用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 第43页 |
| ·采用对比的教学方法 | 第43-44页 |
| ·运用语感教学 | 第44页 |
|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 第44-45页 |
| ·设置多样化的习题 | 第45-47页 |
| 第七章 结语 | 第47-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