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2页 |
|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页 |
| ·原料肉新鲜度检测现状 | 第11-15页 |
| ·感官检验 | 第11页 |
| ·理化检验 | 第11-14页 |
| ·微生物学方法 | 第14页 |
| ·其他方法 | 第14-15页 |
| ·原料肉掺假检测方法 | 第15-16页 |
| ·原料肉中掺水的检测方法 | 第15-16页 |
| ·原料肉中掺氯化钠的检测方法 | 第16页 |
| ·原料肉中掺卡拉胶的检测方法 | 第16页 |
| ·原料肉中掺淀粉的检测方法 | 第16页 |
| ·原料肉中掺大豆蛋白的检测方法 | 第16页 |
|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 | 第16-20页 |
|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原理 | 第16-17页 |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17-19页 |
|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肉类品质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0-22页 |
|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21-22页 |
| 第二章 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检测原料肉新鲜度的研究 | 第22-28页 |
| ·前言 | 第2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2-23页 |
| ·材料 | 第22页 |
| ·仪器设备 | 第22页 |
| ·试验方法 | 第22页 |
| ·数据处理 | 第22-2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3-27页 |
| ·猪肉新鲜度的近红外谱图分析 | 第23页 |
| ·聚类分析结果 | 第23-24页 |
| ·猪肉新鲜度定量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24-27页 |
| ·小结 | 第27-28页 |
| 第三章 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检测原料肉掺假的研究 | 第28-55页 |
| ·引言 | 第28页 |
| ·原料肉与掺假肉近红外谱库的建立 | 第28-29页 |
|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8-29页 |
| ·原料肉与掺假肉样品近红外光谱的采集 | 第29页 |
| ·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Fisher两类判别法建立原料肉与掺假肉两类判别模型的研究 | 第29-33页 |
| ·调用光谱 | 第29-31页 |
| ·分析方法 | 第31页 |
| ·原料肉与掺假肉两类判别模型的建立 | 第31-33页 |
| ·小结 | 第33页 |
| ·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对5种掺假肉进行快速分类判别的研究 | 第33-37页 |
| ·调用光谱 | 第33-34页 |
| ·分析方法 | 第34-35页 |
| ·光谱数据主成分提取 | 第35页 |
| ·5 种掺假肉分类判别模型的建立 | 第35-36页 |
| ·小结 | 第36-37页 |
| ·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偏最小二乘法建立原料肉掺假物质含量的定量模型 | 第37-54页 |
| ·掺水原料肉近红外光谱定量模型的建立 | 第37-40页 |
| ·掺氯化钠原料肉近红外光谱定量模型的建立 | 第40-43页 |
| ·掺卡拉胶原料肉近红外光谱定量模型的建立 | 第43-46页 |
| ·掺淀粉原料肉近红外光谱定量模型的建立 | 第46-50页 |
| ·掺大豆蛋白原料肉近红外光谱定量模型的建立 | 第50-54页 |
| ·掺假物质含量定量模型汇总 | 第54页 |
| ·小结 | 第54-55页 |
| 第四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第55-57页 |
| ·结论 | 第55页 |
| ·创新点 | 第55-56页 |
| ·展望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 缩略词 | 第62-63页 |
| 致谢 | 第63-64页 |
| 作者简介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