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20页 |
·微生物预测技术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水产品微生物预测技术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常见食品微生物预测模型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植物源防腐剂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植物源防腐剂提取工艺的研究 | 第13-15页 |
·植物源防腐剂抑菌成分的研究 | 第15页 |
·植物源防腐剂的抑菌机理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植物源防腐剂的应用现状 | 第16-17页 |
·立题依据和主要内容 | 第17-20页 |
·立题依据 | 第17-18页 |
·主要内容 | 第18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鲐鱼中大肠杆菌活动规律研究 | 第20-3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0-23页 |
·材料与设备 | 第20-21页 |
·方法 | 第21-2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3-30页 |
·鲐鱼大肠杆菌生长模型的建立 | 第23-27页 |
·电子鼻对鲐鱼新鲜度检测 | 第27-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抗菌中草药的初选 | 第31-3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1-33页 |
·材料与设备 | 第31-32页 |
·方法 | 第32-3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3-35页 |
·中草药提取液抑菌活性 | 第33页 |
·中草药复配抑菌剂的优化 | 第33-35页 |
·验证试验 | 第35页 |
·中草药复配制剂的最低抑菌浓度(MIC) | 第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四章 乌梅抗菌提取物的制备及抗菌机理初步研究 | 第37-4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7-40页 |
·材料与设备 | 第37-38页 |
·方法 | 第38-4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0-46页 |
·乌梅提取物有色物质吸收主峰波长的确定 | 第40-41页 |
·活性炭脱色正交实验结果 | 第41-42页 |
·AB-8 大孔树脂和中性氧化铝脱色效果 | 第42页 |
·三种脱色方法的比较 | 第42-43页 |
·乌梅脱提取物的抑菌活性 | 第43-44页 |
·扫描电镜的超微结构 | 第44-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五章 水产品生物抑菌剂的复配及应用研究 | 第47-6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7-50页 |
·材料与设备 | 第47-48页 |
·方法 | 第48-5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0-59页 |
·复配比例的确定 | 第50-52页 |
·复配抑菌剂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 | 第52-53页 |
·扫描电镜的超微结构 | 第53-55页 |
·预制水产品复合生物抑菌剂在鲐鱼加工中的应用 | 第55-58页 |
·水产品复合生物抑菌剂在其他水产品中的应用 | 第58-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结论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