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超高压处理技术概述 | 第9-11页 |
·超高压处理技术概念 | 第9页 |
·超高压处理技术的应用范围和特点 | 第9-10页 |
·超高压处理技术的基本原理 | 第10-11页 |
·超高压处理设备简介 | 第11页 |
·超高压处理技术的研究概况 | 第11-17页 |
·超高压对微生物的影响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超高压对生物大分子的影响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超高压对食品质构调整的影响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工业化现状 | 第16-17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17页 |
·微加工果蔬保鲜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微加工果蔬的概述 | 第17-18页 |
·国内外微加工果蔬保鲜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8页 |
·本课题的立题背景和意义 | 第18-19页 |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微加工茭白超高压预处理条件的确定 | 第21-30页 |
·前言 | 第21页 |
·材料与设备 | 第21-22页 |
·原料与试剂 | 第21-22页 |
·主要设备 | 第22页 |
·实验方法 | 第22-24页 |
·茭白试样的制备 | 第22页 |
·超高压处理 | 第22页 |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测定 | 第22-23页 |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 | 第23页 |
·维生素C 含量的测定 | 第23页 |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23-24页 |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TSS)的测定 | 第24页 |
·色泽的测定 | 第24页 |
·数据分析 | 第2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4-29页 |
·茭白的基本成分和不同部位的硬度差异 | 第24-25页 |
·超高压处理对微加工茭白酶活性的影响 | 第25-27页 |
·超高压处理对微加工茭白品质的影响 | 第27-29页 |
·茭白的超高压预处理工艺条件的确定 | 第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超高压处理和后续低温贮藏对微加工茭白货架期保鲜的影响 | 第30-41页 |
·前言 | 第30页 |
·材料与设备 | 第30-31页 |
·原料与试剂 | 第30页 |
·主要设备 | 第30-31页 |
·实验方法 | 第31-32页 |
·茭白试样的制备 | 第31页 |
·超高压处理 | 第31页 |
·失重率的测定 | 第31页 |
·呼吸强度的测定 | 第31页 |
·细胞膜透性的测定 | 第31-32页 |
·维生素C 含量的测定 | 第32页 |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32页 |
·纤维素的测定 | 第32页 |
·色泽的测定 | 第32页 |
·数据分析 | 第3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2-40页 |
·超高压处理对微加工茭白货架期保鲜的影响 | 第32-38页 |
·贮藏温度对微加工茭白货架期保鲜的影响 | 第38-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超高压处理延缓茭白木质化进程的机理初探 | 第41-50页 |
·前言 | 第41-42页 |
·材料与设备 | 第42-43页 |
·原料与试剂 | 第42页 |
·主要设备 | 第42-43页 |
·实验方法 | 第43-44页 |
·茭白试样的制备 | 第43页 |
·超高压处理 | 第43页 |
·硬度的测定 | 第43页 |
·木质素含量的测定 | 第43页 |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测定 | 第43页 |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 | 第43-44页 |
·酚类物质含量的测定 | 第44页 |
·数据分析 | 第4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4-49页 |
·超高压处理对微加工茭白硬度的影响 | 第44-45页 |
·超高压处理对微加工茭白中木质素含量的影响 | 第45-46页 |
·超高压处理对微加工茭白木质素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第46-47页 |
·茭白木质化过程中酚类物质含量的变化 | 第47-48页 |
·超高压处理对茭白木质化过程中酚类物质含量变化的影响 | 第48页 |
·硬度、木质素含量、PAL 和POD 活性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主要结论 | 第50-52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0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