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绪论 | 第13-2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4-23页 |
1.2.1 心理弹性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2 生活事件的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2.3 应对方式的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2.4 心理弹性、应对方式、生活事件的相关研究 | 第21-23页 |
1.3 问题的提出 | 第23-24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1.4.1 理论意义 | 第24页 |
1.4.2 实践意义 | 第24-25页 |
1.5 研究假设 | 第25-26页 |
2.研究方法 | 第26-28页 |
2.1 研究思路 | 第26页 |
2.2 研究过程 | 第26-28页 |
2.2.1 研究对象 | 第26页 |
2.2.2 研究工具 | 第26-27页 |
2.2.3 施测过程 | 第27页 |
2.2.4 数据处理 | 第27-28页 |
3.研究结果 | 第28-43页 |
3.1 人口统计学分析 | 第28页 |
3.2 中职生心理弹性的特点研究 | 第28-32页 |
3.2.1 中职学生心理弹性的总体状况 | 第28-29页 |
3.2.2 中职学生心理弹性的性别差异 | 第29页 |
3.2.3 中职学生心理弹性的年级差异 | 第29-30页 |
3.2.4 中职学生心理弹性的是否独生子女差异 | 第30-31页 |
3.2.5 中职学生心理弹性的家庭经济状况差异 | 第31-32页 |
3.3 中职生应对方式的现状分析 | 第32-37页 |
3.3.1 中职学生应对方式的总体状况 | 第32-33页 |
3.3.2 中职学生应对方式的性别差异 | 第33-34页 |
3.3.3 中职学生应对方式的年级差异 | 第34-35页 |
3.3.4 中职学生应对方式的独生子女差异 | 第35页 |
3.3.5 中职学生应对方式的家庭经济状况差异 | 第35-37页 |
3.4 中职学生生活事件现状分析 | 第37-38页 |
3.5 中职学生心理弹性、生活事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 | 第38-40页 |
3.5.1 中职学生心理弹性和生活事件的相关分析 | 第38-39页 |
3.5.2 中职生心理弹性和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 | 第39页 |
3.5.3 中职生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 | 第39-40页 |
3.6 应对方式影响中职学生心理弹性的分析 | 第40-43页 |
3.6.1 中职学生应对方式对心理弹性的回归分析 | 第40-41页 |
3.6.2 中职生应对方式在生活事件和心理弹性间的调节作用分析 | 第41-43页 |
4.讨论 | 第43-47页 |
4.1 中职生心理弹性的现状分析 | 第43-44页 |
4.1.1 中职生心理弹性的总体状况 | 第43页 |
4.1.2 中职生心理弹性的性别差异 | 第43页 |
4.1.3 中职生心理弹性的年级差异 | 第43页 |
4.1.4 中职生心理弹性的独生与否差异 | 第43-44页 |
4.1.5 中职生心理弹性的家庭经济状况差异 | 第44页 |
4.2 中职生应对方式的现状分析 | 第44-45页 |
4.2.1 中职生应对方式的总体状况 | 第44页 |
4.2.2 中职生应对方式的性别差异 | 第44-45页 |
4.2.3 中职生应对方式的年级差异 | 第45页 |
4.2.4 中职生应对方式的独生与否差异 | 第45页 |
4.2.5 中职生应对方式的家庭经济状况差异 | 第45页 |
4.3 中职生生活事件的总体状况 | 第45-46页 |
4.4 中职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分析 | 第46-47页 |
4.4.1 中职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弹性的相关分析 | 第46页 |
4.4.2 应对方式的调节作用分析 | 第46-47页 |
5 结论 | 第47-48页 |
6.中职生心理弹性提升方法 | 第48-51页 |
6.1 特殊群体干预 | 第48-49页 |
6.1.1 女生群体的特殊干预 | 第48页 |
6.1.2 低年级中职生特殊干预 | 第48页 |
6.1.3 非独生子女特殊干预 | 第48页 |
6.1.4 贫困学生的干预 | 第48-49页 |
6.1.5 注重个案 | 第49页 |
6.2 负性生活事件的及时干预 | 第49-50页 |
6.2.1 干预人际关系问题 | 第49页 |
6.2.2 缓解学习压力 | 第49-50页 |
6.3 应对方式层面的指导 | 第50-51页 |
6.3.1 引导学生多用指向问题的应对方式 | 第50页 |
6.3.2 降低中职生指向情绪应对方式的应用频率 | 第50-51页 |
7.总结 | 第51-52页 |
7.1 研究总讨论 | 第51页 |
7.2 主要创新点 | 第51页 |
7.3 反思与展望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附录 | 第56-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