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2-16页 |
1.1 问题提出 | 第12-1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2.1 注意力 | 第16页 |
2.2 划消测验 | 第16-17页 |
2.3 眼动数据 | 第17-18页 |
3 文献综述 | 第18-33页 |
3.1 注意力的研究现状 | 第18-24页 |
3.1.1 注意力分类 | 第18页 |
3.1.2 注意力的表现与指标 | 第18-20页 |
3.1.3 注意力的测量及局限 | 第20-23页 |
3.1.4 现有注意力训练及对策 | 第23-24页 |
3.2 基于眼动数据的划消测验的相关研究 | 第24-30页 |
3.2.1 划消测验的优势及不足 | 第24-27页 |
3.2.2 划消测验与眼动实验 | 第27-30页 |
3.3 基于眼动数据的小学生注意力研究 | 第30-33页 |
3.3.1 眼球运动与注意力的关系 | 第30-31页 |
3.3.2 眼动技术在小学生注意力及其障碍中的研究 | 第31-33页 |
4 研究设计 | 第33-36页 |
4.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33页 |
4.2 研究内容 | 第33-34页 |
4.2.1 总体内容框架 | 第33页 |
4.2.2 具体内容 | 第33-34页 |
4.3 研究目的 | 第34页 |
4.4 研究假设 | 第34-35页 |
4.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35-36页 |
4.5.1 研究技术路线 | 第35页 |
4.5.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35-36页 |
5 基于眼动数据的划消测验的完善 | 第36-44页 |
5.1 基于眼动数据的划消测验的形成和试用 | 第36-38页 |
5.1.1 修改的方法和过程 | 第36-37页 |
5.1.2 修改的结果 | 第37-38页 |
5.2 基于眼动数据的划消测验的试用 | 第38-40页 |
5.2.1 被试 | 第38页 |
5.2.2 材料 | 第38-39页 |
5.2.3 实验程序 | 第39-40页 |
5.3 统计工具 | 第40页 |
5.4 结果与分析 | 第40-43页 |
5.4.1 重测信度 | 第40-41页 |
5.4.2 效度分析 | 第41-42页 |
5.4.3 难度、区分度分析 | 第42-43页 |
5.5 小结 | 第43-44页 |
6 基于眼动数据的小学生注意力特点 | 第44-53页 |
6.1 小学生注意特点分析 | 第44-48页 |
6.1.1 小学生在划消测验上的年级差异 | 第44页 |
6.1.2 小学生在眼动指标上年级差异 | 第44-45页 |
6.1.3 小学生在不同象限上正确数的差异性检验 | 第45-46页 |
6.1.4 热点图分析 | 第46-48页 |
6.2 讨论 | 第48-51页 |
6.2.1 眼动指标和注意力总分之间特征 | 第48页 |
6.2.2 小学生注意及其各维度的年级特征 | 第48-49页 |
6.2.3 小学生眼动指标的年级特征 | 第49-50页 |
6.2.4 小学生注意力的视区空间分布特征 | 第50-51页 |
6.3 小结 | 第51-53页 |
7 基于眼动数据的小学生注意力提升 | 第53-58页 |
7.1 基于小学生眼动数据的时间维度特征的训练方法 | 第53-55页 |
7.1.1 视觉搜索有效性训练 | 第53页 |
7.1.2 大脑抑制性训练 | 第53-54页 |
7.1.3 行为习惯专注力训练 | 第54页 |
7.1.4 教师指导课堂注意力训练 | 第54-55页 |
7.2 基于小学生眼动数据的空间维度特征的训练方法 | 第55-58页 |
7.2.1 个体性视区空间差异的训练 | 第55-56页 |
7.2.2 个体性注意力水平差异的训练 | 第56页 |
7.2.3 年级差异的训练 | 第56页 |
7.2.4 性别差异的训练 | 第56-58页 |
8 总结与反思 | 第58-60页 |
8.1 结论 | 第58页 |
8.2 本研究的不足和建议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附件 | 第66-75页 |
附件一 划消测验 | 第66-70页 |
附件二 中小学生注意力测验 | 第70-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