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汉语教学论文--对外汉语教学论文--教学法、教学工作论文

对外汉语教学中“可”的习得偏误及教学策略研究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绪论第11-18页
    第一节 选题缘由第11页
    第二节 “可”的研究现状第11-13页
        一、“可”的本体研究现状第11-12页
        二、“可”的对外汉语研究状况第12-13页
    第三节 语料来源和研究方法第13-15页
        一、语料来源第13-14页
        二、研究方法第14-15页
    第四节 研究依据第15-16页
        一、中介语理论第15页
        二、基于语料库分析第15-16页
    第五节 研究步骤第16-17页
    第六节 研究意义第17-18页
第一章 “可”的本体研究第18-33页
    第一节 “可”的句法功能第18-24页
        一、动词“可”的句法功能第18页
        二、副词“可”的句法功能第18-23页
        三、连词“可”的句法功能第23-24页
    第二节 “可”的语用分析第24-27页
        一、“可”的语用环境第24-25页
        二、“可”的轻重读分布第25-27页
    第三节 “可”的语义分析第27-33页
        一、“可”的辞书义项分布状况第27-29页
        二、“可”的语境义项分布情况第29-33页
第二章 “可”的偏误类型第33-44页
    第一节 “可”的偏误类型之一:遗漏第33-34页
    第二节 “可”的偏误类型之二:误用第34-39页
        一、“可”和“可以”的混淆第34-36页
        二、“可”和“很”的混淆第36-37页
        三、“可”和“值得”的混淆第37页
        四、“可”和“会”的混淆第37-38页
        五、“可”和“能”的混淆第38页
        六、“可”的其他误用第38-39页
    第三节 “可”的偏误类型之三:误加第39-44页
        一、误判句子为转折关系而误加第40页
        二、已有转折关联词语而误加第40-41页
        三、“可”误与否定结构连用第41-42页
        四、“可”与其他助动词的重复使用第42页
        五、“可”与其他程度副词重复使用第42-44页
第三章 “可”的偏误成因分析第44-48页
    第一节 母语负迁移的影响第44-45页
    第二节 目的语知识负迁移的影响第45-46页
    第三节 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第46-47页
    第四节 学习环境的影响第47-48页
第四章 “可”的教学策略第48-52页
    第一节 优化课程设计第48-49页
    第二节 对比分析与情景教育相结合第49-51页
    第三节 科学地编写教材第51-52页
第五章 “可”所引发的对二语教学的启示第52-59页
    第一节 教学层面的启示第52-55页
        一、以诱导方式促成正迁移第52-53页
        二、口语、书面语协调共进第53-54页
        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第54-55页
    第二节 学习层面的启示第55-59页
        一、学习顺序与学习效率第55-56页
        二、针对性地精练多练第56-57页
        三、“可”的教学案例设计第57-59页
结语第59-63页
参考文献第63-67页
附录一第67-77页
附录二第77-80页
附录三第80-81页
致谢第81-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音码输入视域下的藏族学生拼音问题分析与矫正研究
下一篇:《大唐新语》疑问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