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基础科学论文--食品化学论文

淀粉与脂肪酸复合物的共聚形成及微观性质的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1页
    1.1 引言第11页
    1.2 淀粉第11-14页
        1.2.1 淀粉颗粒的结构第11-12页
        1.2.2 高直链玉米淀粉第12页
        1.2.3 湿热处理淀粉第12-14页
        1.2.4 直链淀粉第14页
    1.3 淀粉-脂质复合物第14-17页
        1.3.1 淀粉与脂肪酸的作用力第14-15页
        1.3.2 淀粉-脂质复合物的制备第15-16页
        1.3.3 淀粉-脂质复合物的性质第16-17页
    1.4 淀粉-脂质复合物的研究现状第17-19页
        1.4.1 国外研究现状第17-18页
        1.4.2 国内研究现状第18-19页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第19-21页
        1.5.1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9-20页
        1.5.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0-21页
第二章 高直链玉米淀粉-脂肪酸复合物的共聚形成及微观性质的研究第21-33页
    2.1 材料与设备第21-22页
        2.1.1 材料与试剂第21页
        2.1.2 仪器与设备第21-22页
    2.2 实验方法第22-23页
        2.2.1 高直链玉米淀粉脱脂处理第22页
        2.2.2 高直链玉米淀粉-脂肪酸复合物的制备第22页
        2.2.3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第22-23页
        2.2.4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第23页
        2.2.5 X 射线衍射测试(XRD)及相对结晶度的计算第23页
        2.2.6 扫描电镜分析(SEM)第23页
        2.2.7 数据分析第23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3-31页
        2.3.1 FT-IR 分析第23-24页
        2.3.2 DSC 分析第24-27页
        2.3.3 X 光衍射分析第27-29页
        2.3.4 SEM 分析第29-31页
    2.4 本章小结第31-33页
第三章 湿热淀粉-脂肪酸复合物的共聚形成及微观性质的研究第33-45页
    3.1 材料与仪器第33-34页
    3.2 实验方法第34-35页
        3.2.1 高直链玉米淀粉脱脂处理第34页
        3.2.2 湿热高直链玉米淀粉的制备第34页
        3.2.3 湿热淀粉-脂肪酸复合物的制备第34-35页
        3.2.4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第35页
        3.2.5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第35页
        3.2.6 X 射线衍射测试(XRD)及相对结晶度的计算第35页
        3.2.7 扫描电镜分析(SEM)第35页
        3.2.8 数据分析第35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35-44页
        3.3.1 FT-IR 分析第35-37页
        3.3.2 DSC 分析第37-40页
        3.3.3 X 衍射分析第40-42页
        3.3.4 SEM 分析第42-44页
    3.4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四章 直链淀粉-脂肪酸复合物的共聚形成及微观性质的研究第45-57页
    4.1 材料与设备第45-46页
    4.2 实验方法第46-47页
        4.2.1 高直链玉米淀粉脱脂处理第46页
        4.2.2 直链淀粉的制备第46页
        4.2.3 直链淀粉-脂肪酸复合物的制备第46-47页
        4.2.4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第47页
        4.2.5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第47页
        4.2.6 X 射线衍射测试(XRD)及相对结晶度的计算第47页
        4.2.7 扫描电镜分析(SEM)第47页
        4.2.8 数据分析第47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47-55页
        4.3.1 FT-IR 分析第47-49页
        4.3.2 DSC 分析第49-51页
        4.3.3 X 衍射分析第51-53页
        4.3.4 SEM 分析第53-55页
    4.4 本章小结第55-57页
结论与展望第57-60页
    一、结论第57-58页
    二、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第58页
    三、展望第58-60页
参考文献第60-6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65-66页
致谢第66-67页
附件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亲水胶体及盐在猪肉脯中的作用及应用研究
下一篇:基于抗攻击的数字水印印刷防伪技术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