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9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缘由 | 第10-11页 |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第三节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12-13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四节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4-19页 |
一、名量词本体研究 | 第14-16页 |
二、名量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研究 | 第16-17页 |
三、小结 | 第17-19页 |
第一章 《博雅汉语》名量词编排情况考察 | 第19-31页 |
第一节 《博雅汉语》名量词数量统计分析 | 第19-22页 |
一、《博雅汉语》名量词在各学习阶段数量统计分析 | 第19-21页 |
二、《大纲》名量词数量统计分析 | 第21页 |
三、《博雅汉语》名量词数量与《大纲》对比匹配度统计分析 | 第21-22页 |
第二节 《博雅汉语》名量词复现率统计分析 | 第22-23页 |
第三节 《博雅汉语》名量词等级统计分析 | 第23-26页 |
一、《博雅汉语》初级阶段名量词等级考察 | 第24页 |
二、《博雅汉语》中级阶段名量词等级考察 | 第24-25页 |
三、《博雅汉语》高级阶段名量词等级考察 | 第25页 |
四、小结分析 | 第25-26页 |
第四节 《博雅汉语》专用名量词类型考察 | 第26-31页 |
一、《博雅汉语》专用名量词在各学习阶段类型统计分析 | 第27-29页 |
二、《大纲》专用名量词类型统计分析 | 第29页 |
三、《博雅汉语》专用名量词类型与《大纲》对比匹配度统计分析 | 第29-31页 |
第二章 《博雅汉语》名量词语法特征考察 | 第31-49页 |
第一节 《博雅汉语》名量词形态变化考察 | 第31-33页 |
一、单音节名量词重叠式AA式 | 第31-32页 |
二、单音节名量词加后缀“子” | 第32页 |
三、单音节名量词加后缀“儿” | 第32-33页 |
第二节 《博雅汉语》名量词组合能力考察 | 第33-42页 |
一、数量短语结构 | 第33-37页 |
二、指量短语结构 | 第37-42页 |
第三节 《博雅汉语》名量词充当句法成分能力考察 | 第42-49页 |
一、名量词单独充当句法成分 | 第42-45页 |
二、名量词组合充当句法成分 | 第45-49页 |
第三章 《博雅汉语》名量词语义特征和语用特征考察 | 第49-60页 |
第一节 名词对名量词的制约作用 | 第49-52页 |
一、名词与名量词形象色彩意义考察 | 第49-51页 |
二、名词与名量词语体色彩意义考察 | 第51-52页 |
第二节 名量词对名词的反制约作用 | 第52-56页 |
一、从名量词与名词搭配对象上看 | 第52-55页 |
二、从名量词与名词搭配数量上看 | 第55-56页 |
第三节 《博雅汉语》名量词语义特点考察 | 第56-58页 |
一、准确性和模糊性的特点 | 第56-57页 |
二、具体性和抽象性的特点 | 第57-58页 |
三、名量词其他语义特点 | 第58页 |
第四节 《博雅汉语》名量词语用特征考察 | 第58-60页 |
一、名量词的反复功能 | 第58-59页 |
二、名量词的层递功能 | 第59页 |
三、名量词的排比功能 | 第59-60页 |
第四章 《博雅汉语》名量词编写建议及教学思考 | 第60-65页 |
第一节 《博雅汉语》名量词编写建议 | 第60-61页 |
一、合理编排名量词 | 第60-61页 |
二、专题讲解名量词 | 第61页 |
三、综合训练名量词 | 第61页 |
第二节 名量词教学思考 | 第61-65页 |
一、教学理论方法方面 | 第61-62页 |
二、课堂教学方面 | 第62-63页 |
三、教师自身方面 | 第63-65页 |
结语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后记 | 第69-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