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教育心理学论文--学生心理学论文

幼师生学业状态与压力知觉、情绪状态、班级氛围的关系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引言第12-13页
一 绪论第13-15页
    (一)研究缘由第13-14页
    (二)研究意义第14-15页
二 文献综述第15-25页
    (一)学业状态第15-19页
        1. 学习倦怠第15-17页
        2. 学业投入第17-19页
    (二)压力知觉第19-21页
        1. 压力知觉的概念第19-20页
        2. 压力知觉的测量第20页
        3. 压力知觉相关研究第20-21页
    (三)情绪状态第21-22页
        1. 情绪状态的概念第21页
        2. 情绪状态的测量第21-22页
        3. 情绪状态的相关研究第22页
    (四)班级氛围第22-23页
        1. 班级氛围的概念第22-23页
        2. 班级氛围的测量第23页
        3. 班级氛围的相关研究第23页
    (五)学业状态与压力知觉、情绪状态和班级氛围的关系研究第23-25页
三 研究方法第25-30页
    (一)概念界定第25-26页
        1.幼师生第25页
        2.学业状态第25页
        3.学习倦怠第25页
        4.学业投入第25页
        5.压力知觉第25页
        6.情绪状态第25-26页
        7.班级氛围第26页
    (二)研究假设第26-27页
    (三)研究对象第27-28页
    (四)研究方法第28页
    (五)研究工具第28-29页
        1.学习倦怠问卷第28页
        2.学业投入问卷第28页
        3.压力知觉问卷第28页
        4.情绪状态问卷第28页
        5.班级氛围感知问卷第28-29页
    (六)数据分析第29-30页
四 研究结果第30-50页
    (一)压力知觉、情绪状态和学业状态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第30-35页
        1. 压力知觉、情绪状态和学业状态在生源地不同维度上的差异分析第30页
        2.压力知觉、情绪状态和学业状态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分析第30-31页
        3.压力知觉、情绪状态和学业状态在专业类型上的差异分析第31-32页
        4.压力知觉、情绪状态和学业状态在年级上的差异分析第32页
        5.压力知觉、情绪状态和学业状态在班级成绩上的差异分析第32-33页
        6.压力知觉、情绪状态和学业状态在是否学生干部上的差异分析第33-34页
        7. 压力知觉、情绪状态和学业状态在父亲文化程度上的差异分析第34页
        8. 压力知觉、情绪状态和学业状态在母亲文化程度上的差异分析第34-35页
    (二)压力知觉、情绪状态、学业状态、班级氛围间的相关分析第35-37页
    (三)压力知觉、情绪状态与学业状态间的关系分析第37-41页
        1.压力知觉对学业状态的预测作用第37-38页
        2.压力知觉对情绪状态的预测作用第38-39页
        3.情绪状态对学业状态的预测作用第39-40页
        4.情绪状态在压力知觉与学业状态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第40-41页
    (四)班级氛围的预测作用分析第41-43页
        1.班级氛围对学习倦怠、学业投入的预测作用第41-42页
        2.班级氛围对积极情绪、消极情绪的预测作用第42-43页
    (五)班级氛围的调节作用分析第43-50页
        1.班级氛围在压力知觉与学业状态间的调节作用第44-46页
        2. 班级氛围在压力知觉与情绪状态间的调节作用第46-48页
        3. 班级氛围在情绪状态与学业状态间的调节作用第48-50页
五 讨论第50-56页
    (一)压力知觉、情绪状态和学业状态在不同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第50-51页
    (二)压力知觉、情绪状态与学业状态间的关系分析第51-52页
    (三)班级氛围的预测和调节作用分析第52-54页
    (四)教育建议第54-56页
        1.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尤其是专业教育,树立职业意识,引领专业学习第54页
        2.积极开展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第54-55页
        3.进行科学的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保证学生良好的学业水平第55页
        4.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积极开展课程改课,提升课程效率第55页
        5.加强班集体的团队建设,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第55-56页
结论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60页
附录第60-64页
后记第64-6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交互式微课在农村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制度规约下教师专业道德实现的困境及其突破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