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水果、蔬菜、坚果加工工业论文--果蔬加工与保藏论文

烹饪方式对紫甘蓝抗氧化物质和硫代葡萄糖苷的影响

致谢第7-8页
摘要第8-11页
Abstract第11-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8-28页
    1.1 紫甘蓝的概况第18-19页
        1.1.1 紫甘蓝的简介第18页
        1.1.2 紫甘蓝中式烹饪的研究进展第18-19页
    1.2 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第19-20页
        1.2.1 肠原性青紫症第20页
        1.2.2 亚硝胺的致癌性第20页
    1.3 紫甘蓝抗氧化物质的研究进展第20-22页
        1.3.1 花色苷的研究进展第20-21页
        1.3.2 类胡萝卜素的研究进展第21页
        1.3.3 抗坏血酸的研究进展第21页
        1.3.4 酚类物质的研究进展第21-22页
    1.4 体外抗氧化评价第22-24页
        1.4.1 体外抗氧化概述第22页
        1.4.2 DPPH自由基清除法第22-23页
        1.4.3 ABTS自由基清除法第23页
        1.4.4 铁离子还原力法(FRAP)第23页
        1.4.5 氧自由基吸收能力法(ORAC)第23-24页
    1.5 硫代葡萄糖苷的性质第24-25页
        1.5.1 硫代葡萄糖苷的风味作用第24页
        1.5.2 硫代葡萄糖苷的杀菌杀虫和诱虫作用第24页
        1.5.3 硫代葡萄糖苷的化学抗癌作用第24-25页
    1.6 存在的问题第25页
    1.7 研究内容第25-26页
    1.8 研究的目的、意义、方法和创新之处第26-28页
        1.8.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6页
        1.8.2 研究的方法第26页
        1.8.3 研究的创新之处第26-28页
第二章 烹饪方式对紫甘蓝基本组分变化的影响第28-38页
    2.1 引言第28页
    2.2 材料与仪器第28-29页
        2.2.1 材料第28页
        2.2.2 试剂第28-29页
        2.2.3 仪器与设备第29页
    2.3 实验方法第29-31页
        2.3.1 实验处理第29-30页
        2.3.2 粗蛋白的测定第30页
        2.3.3 粗脂的测定第30页
        2.3.4 粗纤维的测定第30-31页
        2.3.5 灰分的测定第31页
        2.3.6 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测定第31页
        2.3.7 色差的分析第31页
    2.4 数据处理第31-32页
    2.5 结果与讨论第32-37页
        2.5.1 烹饪方式对紫甘蓝基本组分的影响第32-34页
        2.5.2 烹饪方式对紫甘蓝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影响第34-36页
        2.5.3 烹饪方式对紫甘蓝色差的影响第36-37页
    2.6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三章 烹饪方式对紫甘蓝抗氧化物质的影响第38-49页
    3.1 引言第38页
    3.2 材料与仪器第38-39页
        3.2.1 材料第38页
        3.2.2 试剂第38-39页
        3.2.3 仪器第39页
    3.3 实验方法第39-41页
        3.3.1 总花色苷的测定第39-40页
        3.3.2 总类胡萝卜素的测定第40页
        3.3.3 抗坏血酸的测定第40页
        3.3.4 总酚的测定第40-41页
        3.3.5 自由酚酸的测定第41页
    3.4 数据分析第41页
    3.5 结果与讨论第41-48页
        3.5.1 总花色苷的改变第41-43页
        3.5.2 总类胡萝卜素的改变第43-44页
        3.5.3 抗坏血酸的改变第44-45页
        3.5.4 总酚含量的改变第45-46页
        3.5.5 自由酚酸的改变第46-48页
    3.6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四章 烹饪方式对紫甘蓝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第49-61页
    4.1 引言第49页
    4.2 材料与仪器第49-50页
        4.2.1 材料第49页
        4.2.2 试剂第49-50页
        4.2.3 仪器第50页
    4.3 实验方法第50-52页
        4.3.1 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第50页
        4.3.2 ABTS自由基抗氧化实验第50-51页
        4.3.3 FRAP铁离子还原实验第51页
        4.3.4 ORAC氧化自由基吸收能力第51-52页
    4.4 数据分析第52-53页
    4.5 结果与讨论第53-60页
        4.5.1 烹饪方式的紫甘蓝抗氧化能力比较第53-59页
        4.5.2 烹饪方式后的紫甘蓝抗氧化物质和抗氧能力的皮尔森相关性分析第59-60页
    4.6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五章 烹饪方式对紫甘蓝硫代葡萄糖苷的影响第61-72页
    5.1 引言第61页
    5.2 材料与仪器第61-62页
        5.2.1 材料第61页
        5.2.2 试剂第61页
        5.2.3 仪器第61-62页
    5.3 实验方法第62-63页
        5.3.1 样品提取第62页
        5.3.2 硫苷分析第62-63页
    5.4 数据处理第63页
    5.5 结果与讨论第63-69页
        5.5.1 鉴别紫甘蓝中的单个硫代葡萄糖苷第63-65页
        5.5.2 烹饪中紫甘蓝总硫苷和单个硫苷的变化第65-69页
    5.6 本章小结第69-72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2-76页
    6.1 结论第72-74页
    6.2 展望第74-76页
参考文献第76-86页
作者简介第86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长沙卷烟厂成本费用控制改进研究
下一篇:海运散装硫磺安全运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