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汉语教学论文--对外汉语教学论文

“A点儿”、“A了点儿”、“A点儿了”对比分析及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引言第9-13页
    1.1 选题缘起及意义第9页
    1.2 研究范围第9-10页
    1.3 语料来源第10页
    1.4 已有研究成果综述第10-13页
        1.4.1 关于“点儿”的研究第10-11页
        1.4.2“A点儿”“A了点儿”“A点儿了”研究综述第11-13页
第二章“A点儿”、“A了点儿”、“A点儿了”对比分析第13-32页
    2.1“A”的入位条件第13-21页
        2.1.1 是否可量化第13-14页
        2.1.2 可控性第14-15页
        2.1.3 语体色彩第15页
        2.1.4 感情色彩第15-20页
        2.1.5 音节数量第20-21页
    2.2“A点儿”、“A了点儿”、“A点儿了”的句法功能第21-23页
        2.2.1“A点儿”的句法功能第21-22页
        2.2.2“A了点儿”的句法功能第22-23页
        2.2.3“A点儿了”的句法功能第23页
    2.3“A点儿”“A了点儿”“A点儿了”的语义特征第23-32页
        2.3.1“A点儿”的语义特征第23-26页
        2.3.2“A了点儿”的语义特征第26-28页
        2.3.3“A点儿了”语义特征第28-30页
        2.3.4 偏离义和改进义第30-32页
第三章“A点儿”“A了点儿”“A点儿了”的统计、偏误分析及对外汉语教学的策略第32-45页
    3.1“A点儿”“A了点儿”“A点儿了”留学生使用频率及正误率第32-33页
    3.2 对“A点儿”“A了点儿”“A点儿了”的偏误分析第33-42页
        3.2.1 偏误分类第33-39页
        3.2.2 偏误归因第39-42页
    3.3 相关教学策略第42-45页
        3.3.1 情景教学法第42页
        3.3.2 归纳法第42-43页
        3.3.3 对比教学法第43页
        3.3.4 直观法第43-44页
        3.3.5 练习法第44-45页
第四章 结语第45-47页
参考文献第47-50页
致谢第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俄隐喻的对比研究及对外汉语教学策略
下一篇:俄罗斯学生习得“不”和“没”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