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汉语教学论文--对外汉语教学论文

中俄隐喻的对比研究及对外汉语教学策略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7页
    1.1 选题意义第10-11页
    1.2 语料来源第11页
    1.3 国内外隐喻的研究综述第11-16页
        1.3.1 国内隐喻的研究历史及其现状第11-13页
        1.3.2 国外隐喻的研究历史及其现状第13-16页
    1.4 论文研究的相关工作第16-17页
        1.4.1 研究内容第16页
        1.4.2 创新之处第16页
        1.4.3 研究方法第16-17页
第二章 隐喻的认知研究第17-25页
    2.1 有关隐喻的认知功能的探索第17-20页
    2.2 隐喻认知的主要特征第20-22页
        2.2.1 隐喻认知的普遍性第20-21页
        2.2.2 隐喻认知的文化性第21-22页
    2.3 莱可夫认知隐喻理论的贡献和不足第22-25页
        2.3.1 莱可夫认知隐喻理论的贡献第22-24页
        2.3.2 莱可夫认知隐喻理论的不足第24-25页
第三章 俄汉隐喻的对比分析第25-33页
    3.1 俄汉情感隐喻的对比分析第25-30页
        3.1.1 俄汉“喜悦”情感隐喻的差异对比第25-27页
        3.1.2 俄汉“恐惧”情感隐喻的差异对比第27-28页
        3.1.3 俄汉“愤怒”情感隐喻的差异对比第28-29页
        3.1.4 俄汉“悲伤”情感隐喻的差异对比第29-30页
    3.2 俄汉颜色词隐喻的对比分析第30-33页
        3.2.1 俄汉“黑色”颜色词隐喻的差异对比第30-31页
        3.2.2 俄汉“白色”颜色词隐喻的差异对比第31页
        3.2.3 俄汉“红色”颜色词隐喻的差异对比第31-32页
        3.2.4 俄汉“黄色”颜色词隐喻的差异对比第32-33页
第四章 对外汉语隐喻句的教学策略第33-39页
    4.1 教材与教学大纲分析第33-34页
    4.2 有关隐喻使用的偏误分析第34-36页
        4.2.1 产生偏误的语言因素第34-35页
        4.2.2 产生偏误的非语言因素第35-36页
    4.3 有关隐喻的教学设计第36-39页
        4.3.1 系统全面学习第36-37页
        4.3.2 反复复现学习第37-39页
第五章 结语第39-40页
参考文献第40-42页
致谢第42页

论文共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级汉语口语课板块刺激教学设计--以《结婚证需要有效期吗》教学设计为例
下一篇:“A点儿”、“A了点儿”、“A点儿了”对比分析及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