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0页 |
1 引言 | 第10-17页 |
1.1 椰纤果和细菌纤维素 | 第10-11页 |
1.1.1 细菌纤维素简介 | 第10页 |
1.1.2 椰纤果及其生产概况 | 第10-11页 |
1.1.3 细菌纤维素的应用 | 第11页 |
1.2 椰子水简介 | 第11-12页 |
1.2.1 椰子水的营养成分 | 第11页 |
1.2.2 椰子水的发酵 | 第11-12页 |
1.2.3 椰子水的其他应用 | 第12页 |
1.3 混菌系统菌相分析 | 第12-15页 |
1.3.1 传统分析手段 | 第13-14页 |
1.3.2 分子生物学手段—PCR-DGGE | 第14页 |
1.3.3 分子生物学手段——宏基因组学方法 | 第14-15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意义 | 第15-1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7-25页 |
2.1 试剂与仪器 | 第17-19页 |
2.1.1 原料 | 第17页 |
2.1.2 试剂 | 第17-18页 |
2.1.3 培养基 | 第18-19页 |
2.1.4 引物 | 第19页 |
2.1.5 仪器及设备 | 第19页 |
2.2 椰子水的采集及其自然发酵 | 第19-20页 |
2.3 传统手段分析自然发酵椰子水的菌相 | 第20-21页 |
2.3.1 自然发酵椰子水中可培养微生物的分离纯化 | 第20页 |
2.3.2 分离物的分类鉴定 | 第20-21页 |
2.3.3 分离菌株的保存 | 第21页 |
2.4 高通量方法分析自然发酵椰子水的菌相 | 第21-23页 |
2.4.1 自然发酵椰子水中微生物总DNA提取 | 第21-22页 |
2.4.2 高通量测序 | 第22-23页 |
2.4.3 物种分类分析及多样性分析 | 第23页 |
2.4.4 主成分分析 | 第23页 |
2.5 自然发酵椰子水的一般成分分析 | 第23-25页 |
2.5.2 pH值 | 第23页 |
2.5.3 可滴定酸 | 第23页 |
2.5.4 可溶性固形物 | 第23页 |
2.5.5 乳酸和醋酸含量 | 第23-2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5-56页 |
3.1 传统方法菌相分析 | 第25-32页 |
3.1.1 发酵椰子水中真菌分析 | 第25-27页 |
3.1.2 发酵椰子水中细菌分析 | 第27-28页 |
3.1.3 椰子水中乳酸菌分析 | 第28-29页 |
3.1.4 椰子水中醋酸菌分析 | 第29-30页 |
3.1.5 椰子水中大肠菌群分析 | 第30-31页 |
3.1.6 椰子水中产芽孢菌分析 | 第31-32页 |
3.2 高通量测序分析 | 第32-50页 |
3.2.1 微生物总DNA提取结果 | 第32-33页 |
3.2.2 物种丰度及分类分析 | 第33-39页 |
3.2.3 α-多样性分析 | 第39-44页 |
3.2.4 β-多样性分析 | 第44-47页 |
3.2.5 主成分分析 | 第47-50页 |
3.3 自然发酵椰子水的一般成分分析 | 第50-56页 |
3.3.1 pH值变化分析 | 第50-51页 |
3.3.2 可滴定酸变化分析 | 第51-52页 |
3.3.3 可溶性固形物分析 | 第52-53页 |
3.3.4 乳酸和乙酸含量分析 | 第53-56页 |
4 讨论 | 第56-58页 |
4.1 关于微生物的分离、纯化、鉴定 | 第56页 |
4.2 关于两种环境条件下优势微生物种属差异情况 | 第56-57页 |
4.3 关于成分变化差异与优势微生物差异的相关性 | 第57-58页 |
5 结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附录 | 第67-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