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预测微生物学及其应用 | 第11-15页 |
1.1.1 预测微生物模型 | 第11-14页 |
1.1.2 预测微生物学在食品中的应用 | 第14-15页 |
1.1.2.1 预测微生物学在食品货架期预测中的应用 | 第14-15页 |
1.1.2.2 预测微生物学在食品安全及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 第15页 |
1.2 微生物风险评估 | 第15-20页 |
1.2.1 微生物风险评估概述 | 第15-18页 |
1.2.2 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风险评估的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1.2.2.1 国外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2.2.2 国内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恒温下原料乳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第22-31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4页 |
2.1.1 材料与试剂 | 第22页 |
2.1.2 仪器与设备 | 第22-23页 |
2.1.3 恒定温度下S.aureus的生长测定 | 第23页 |
2.1.4 模型的验证 | 第23-24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24-30页 |
2.2.1 恒定温度下的生长动力学模型和参数 | 第24-27页 |
2.2.1.1 初级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24-26页 |
2.2.1.2 二级模型的建立 | 第26-27页 |
2.2.2 结合ComBase中数据建立S.aureus生长模型 | 第27-28页 |
2.2.3 模型的验证 | 第28-30页 |
2.2.3.1 模型的内部验证 | 第28-29页 |
2.2.3.2 模型的外部验证 | 第29-3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波动温度下原料乳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第31-40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3页 |
3.1.1 材料与试剂 | 第31页 |
3.1.2 仪器与设备 | 第31页 |
3.1.3 菌液制备 | 第31页 |
3.1.4 S.aureus的生长模型的建立 | 第31页 |
3.1.5 波动温度下微生物生长曲线的拟合 | 第31-32页 |
3.1.6 模型的验证 | 第32-33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33-39页 |
3.2.1 恒定温度下原料乳中S.aureus生长模型的建立 | 第33页 |
3.2.2 波动温度下生长模型的建立 | 第33-35页 |
3.2.3 波动温度下所建模型的验证 | 第35-37页 |
3.2.4 与Combase Predictor软件预测模型的比较 | 第37-3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产肠毒素概率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第40-46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0-42页 |
4.1.1 材料与试剂 | 第40页 |
4.1.2 仪器与设备 | 第40-41页 |
4.1.3 菌种准备 | 第41页 |
4.1.4 S.aureus产肠毒素概率模型的建立 | 第41-42页 |
4.1.4.1 样品准备 | 第41页 |
4.1.4.2 模型拟合 | 第41-42页 |
4.1.5 模型的拟合度分析 | 第42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42-45页 |
4.2.1 S.aureus产肠毒素概率模型的建立 | 第42-44页 |
4.2.2 概率模型的验证 | 第44-4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五章 从“农场到消费”过程中牛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风险评估 | 第46-60页 |
5.1 危害识别 | 第46-47页 |
5.2 危害特征描述 | 第47页 |
5.3 暴露评估 | 第47-53页 |
5.4 风险描述 | 第53页 |
5.5 结果与讨论 | 第53-59页 |
5.5.1 牛奶中S.aureus的初始污染浓度 | 第53-55页 |
5.5.2 牛奶中S.aureus的最终污染浓度 | 第55-57页 |
5.5.3 牛奶中的S.aureus肠毒素 | 第57页 |
5.5.4 敏感性分析 | 第57-5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6.1 结论 | 第60-61页 |
6.2 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1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成果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