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基础科学论文--食品化学论文

小扁豆植物化学物组成及其抗氧化、抗炎活性研究

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9页
缩略符号注释第10-17页
第1章 引言第17-28页
    1.1 小扁豆第17页
    1.2 小扁豆中主要植物化学物组成的研究现状第17-22页
        1.2.1 小扁豆中的脂溶性植物化学物第18-20页
        1.2.2 小扁豆中的可溶性酚类化合物第20-22页
        1.2.3 小扁豆中的不溶性酚类化合物(Bound phenolics)第22页
    1.3 小扁豆的生物活性第22-26页
        1.3.1 化学抗氧化活性第22-24页
        1.3.2 细胞抗氧化活性第24-25页
        1.3.3 相关的消化酶抑制活性第25-26页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第26-28页
        1.4.1 课题来源第26页
        1.4.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6-27页
        1.4.3 主要研究内容第27-28页
第2章 不同品种小扁豆中的脂溶性植物化学物第28-50页
    2.1 前言第28-29页
    2.2 试验材料与设备第29-31页
        2.2.1 原料第29-30页
        2.2.2 试剂第30页
        2.2.3 标准品第30页
        2.2.4 实验仪器第30-31页
    2.3 实验方法第31-33页
        2.3.1 脂溶性化合物的提取第31页
        2.3.2 颜色测定第31页
        2.3.3 气相色谱(GC)分析脂溶性提取物的脂肪酸组成第31-32页
        2.3.4 生育酚组成的 HPLC 测定第32页
        2.3.5 总类胡萝卜素含量(TCC)测定第32页
        2.3.6 类胡萝卜素组成的 HPLC 测定第32-33页
        2.3.7 脂溶性提取物体外化学抗氧化活性测定第33页
            2.3.7.1 DPPH 自由基清除能力第33页
            2.3.7.2 光化学发光法(PCL)第33页
    2.4 统计学分析第33-34页
    2.5 结果第34-47页
        2.5.1 颜色测定第34页
        2.5.2 小扁豆脂溶性成分的分离提取第34-36页
        2.5.3 小扁豆脂溶性提取物含量及脂肪酸组成分析第36-39页
        2.5.4 小扁豆脂溶性提取物中生育酚的组成和含量第39-41页
        2.5.5 小扁豆脂溶性提取物中类胡萝卜素的组成和含量第41-44页
        2.5.6 小扁豆脂溶性提取物的体外化学抗氧化活性第44-45页
        2.5.7 体外化学抗氧化活性与脂溶性植物化学物含量的相关性分析第45-47页
    2.6 讨论第47-49页
        2.6.1 小扁豆中脂溶性植物化学物的组成和含量第47页
        2.6.2 小扁豆脂溶性提取物抗氧化活性与植物化学物含量之间的关系第47-48页
        2.6.3 小扁豆脂溶性植物化学物的抗氧化机理第48-49页
    2.7 小结第49-50页
第3章 不同品种小扁豆中的可溶性酚类化合物第50-73页
    3.1 前言第50-51页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第51-52页
        3.2.1 原料第51页
        3.2.2 试剂第51-52页
        3.2.3 标准品第52页
        3.2.4 实验仪器第52页
    3.3 实验方法第52-56页
        3.3.1 可溶性酚类化合物的提取第52-53页
        3.3.2 可溶性酚类提取物水解第53页
        3.3.3 总酚含量(TPC)测定第53页
        3.3.4 总黄酮含量(TFC)测定第53-54页
        3.3.5 缩合单宁含量(CTC)测定第54页
        3.3.6 HPLC 和 HPLC-MS 分析测定酚类化合物第54-55页
        3.3.7 可溶性酚类提取物体外化学抗氧化活性测定第55-56页
            3.3.7.1 DPPH 自由基清除能力第55页
            3.3.7.2 铁离子还原/抗氧化能力(FRAP)第55页
            3.3.7.3 氧自由基清除能力(ORAC)第55-56页
    3.4 统计学分析第56页
    3.5 结果第56-69页
        3.5.1 比色法测定小扁豆中总酚、总黄酮和缩合单宁含量第56-58页
        3.5.2 HPLC 和 HPLC-MS 鉴定酚类化合物组成第58-62页
        3.5.3 HPLC 测定酚类化合物含量第62-66页
        3.5.4 小扁豆可溶性酚类提取物的体外化学抗氧化活性第66-69页
        3.5.5 体外化学抗氧化活性与小扁豆中酚类化合物含量的相关性分析第69页
    3.6 讨论第69-72页
        3.6.1 96 孔板法快速、准确地测定样品总酚、总黄酮和缩合单宁含量第69-70页
        3.6.2 小扁豆中可溶性酚类提取物的组成和含量第70-71页
        3.6.3 小扁豆可溶性酚类提取物抗氧化活性与植物化学物含量之间的关系第71-72页
    3.7 小结第72-73页
第4章 不同品种小扁豆对相关的消化酶的抑制作用第73-85页
    4.1 前言第73-74页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第74-75页
        4.2.1 原料第74页
        4.2.2 试剂第74页
        4.2.3 标准品第74页
        4.2.4 实验仪器第74-75页
    4.3 实验方法第75-77页
        4.3.1 可溶性酚类化合物的提取第75页
        4.3.2 可溶性酚类提取物的纯化第75页
        4.3.3 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试验第75-76页
        4.3.4 脂肪酶活性抑制试验第76-77页
        4.3.5 小扁豆中主要酚类化合物的酶抑制活性第77页
    4.4 统计学分析第77页
    4.5 结果第77-81页
        4.5.1 不同品种小扁豆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第77-78页
        4.5.2 不同品种小扁豆的脂肪酶抑制活性第78-79页
        4.5.3 小扁豆中酚类化合物对相关的消化酶抑制活性的贡献第79-81页
    4.6 讨论第81-83页
        4.6.1 96 孔板法快速测定样品相关的消化酶抑制活性方法的建立第81-82页
        4.6.2 小扁豆可溶性酚类提取物对相关的消化酶的抑制活性第82-83页
        4.6.3 酚类化合物对相关的消化酶活的抑制机理第83页
    4.7 小结第83-85页
第5章 烹煮对小扁豆植物化学物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第85-106页
    5.1 前言第85-86页
    5.2 实验材料与设备第86-87页
        5.2.1 原料第86页
        5.2.2 试剂第86页
        5.2.3 标准品第86-87页
        5.2.4 实验仪器第87页
    5.3 实验方法第87-89页
        5.3.1 标准化家庭烹煮过程第87-88页
        5.3.2 未经加工和熟小扁豆中植物化学物的顺续提取第88页
            5.3.2.1 脂溶性化合物提取(Lipophilic compounds)第88页
            5.3.2.2 可溶性酚类化合物提取(Extractable phenolics)第88页
            5.3.2.3 不溶性酚类化合物提取(Bound phenolics)第88页
        5.3.3 气相色谱(GC)分析脂溶性提取物的脂肪酸组成第88页
        5.3.4 比色法测定提取物中的总植物化学物含量第88页
            5.3.4.1 总类胡萝卜素含量(TCC)的测定第88页
            5.3.4.2 总酚(TPC)、总黄酮(TFC)和缩合单宁含量(CTC)的测定第88页
        5.3.5 HPLC 测定提取物中的植物化学物组成和含量第88-89页
            5.3.5.1 生育酚组成和含量的测定第88页
            5.3.5.2 类胡萝卜素组成和含量的测定第88页
            5.3.5.3 可溶性和不溶性酚类化合物组成和含量的测定第88-89页
        5.3.6 未经加工和煮熟小扁豆中植物化学物的体外化学抗氧化活性测定第89页
            5.3.6.1 DPPH 自由基清除能力第89页
            5.3.6.2 亲脂性提取物的氧自由基清除能力(ORAC- L)第89页
            5.3.6.3 亲水性提取物的氧自由基清除能力(ORAC- H)第89页
    5.4 统计学分析第89-90页
    5.5 结果第90-102页
        5.5.1 烹煮前后亲脂性类胡萝卜素组成和含量第90页
        5.5.2 烹煮前后亲脂性生育酚的组成和含量第90-93页
        5.5.3 烹煮前后脂溶性提取物脂肪酸组成第93页
        5.5.4 烹煮前后小扁豆可溶性和不溶性酚类提取物中的 TPC、TFC 和 CTC第93-95页
        5.5.5 烹煮前后 HPLC 测定的可溶性和不溶性酚类化合物的鉴定第95-97页
        5.5.6 烹煮前后 HPLC 测定的可溶性和不溶性酚类化合物含量第97-99页
        5.5.7 烹煮前后小扁豆脂溶性、可溶性酚类和不溶性酚类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第99-102页
    5.6 讨论第102-104页
        5.6.1 烹煮过程对脂溶性植物化学物组成的影响第102-103页
        5.6.2 烹煮过程对可溶性酚类植物化学物组成的影响第103页
        5.6.3 烹煮过程对不溶性酚类植物化学物组成的影响第103-104页
    5.7 小结第104-106页
第6章 烹煮后小扁豆可溶性酚类提取物的生物可接受率和细胞抗氧化活性第106-127页
    6.1 前言第106-107页
    6.2 实验材料与设备第107-108页
        6.2.1 原料第107页
        6.2.2 试剂第107页
        6.2.3 标准品第107-108页
        6.2.4 细胞系第108页
        6.2.5 实验仪器第108页
    6.3 试验方法第108-112页
        6.3.1 原料制备第108页
        6.3.2 可溶性酚类化合物提取第108-109页
        6.3.3 体外消化实验第109页
        6.3.4 酚类化合物组成含量测定第109页
        6.3.5 体外化学法测定抗氧化活性(DPPH、FRAP、ORAC)第109页
        6.3.6 Caco-2 细胞培养第109-110页
        6.3.7 基于细胞的抗氧化活性(CAA)测定第110页
        6.3.8 WST-1(water-soluble tetrazolium-1)法测定细胞活力第110-111页
        6.3.9 H2O2诱导氧化应激损伤 Caco-2细胞模型第111页
        6.3.10 白介素-8(IL-8)免疫测定试验第111-112页
    6.4 统计学分析第112页
    6.5 结果第112-123页
        6.5.1 消化前后小扁豆可溶性酚类植物化学组成和含量的变化第112-116页
        6.5.2 消化前后小扁豆可溶性酚类植物化学物体外抗氧化活性变化第116-117页
        6.5.3 消化前后小扁豆可溶性酚类植物化学物对 Caco-2 细胞的细胞毒性第117-119页
        6.5.4 小扁豆可溶性酚类提取物的细胞抗氧化活性第119页
        6.5.5 体外消化前后小扁豆可溶性酚类提取物对 H2O2诱导的 Caco-2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第119-123页
            6.5.5.1 不同浓度 H2O2对 Caco-2 细胞存活率的影响第119-120页
            6.5.5.2 不同浓度 H2O2对细胞 IL-8 水平的影响第120-121页
            6.5.5.3 体外消化前后小扁豆可溶性酚类提取物对 H2O2诱导的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第121-123页
    6.6 讨论第123-125页
        6.6.1 H_2O_2诱导 Caco-2细胞氧化损伤模型的建立第123-124页
        6.6.2 小扁豆可溶性酚类植物化学物的细胞抗氧化活性第124页
        6.6.3 小扁豆可溶性酚类植物化学物的生物可接受率第124-125页
    6.7 小结第125-127页
第7章 烹煮后小扁豆可溶性酚类提取物的抗炎活性第127-137页
    7.1 前言第127-128页
    7.2 实验材料与设备第128-129页
        7.2.1 原料第128页
        7.2.2 试剂第128页
        7.2.3 标准品第128页
        7.2.4 细胞系第128页
        7.2.5 实验仪器第128-129页
    7.3 试验方法第129-130页
        7.3.1 原料制备第129页
        7.3.2 可溶性酚类化合物提取第129页
        7.3.3 Caco-2 细胞培养第129页
        7.3.4 TNF-α诱导 Caco-2 细胞炎症模型第129页
        7.3.5 白介素-8(IL-8)免疫测定试验第129页
        7.3.6 qRT-PCR 测定 Caco-2 细胞 IL-6、IL-1β和 COX-2 mRNA 表达水平第129-130页
    7.4 统计学分析第130页
    7.5 结果第130-135页
        7.5.1 不同浓度 TNF-α对细胞 IL-8 分泌水平的影响第130-131页
        7.5.2 小扁豆可溶性酚类提取物对细胞 IL-8 分泌水平的影响第131-132页
        7.5.3 小扁豆可溶性酚类提取物对 Caco-2 细胞内炎症因子 IL-6、IL-1β和 COX-2 mRNA 表达水平的影响第132-135页
    7.6 讨论第135-136页
        7.6.1 小扁豆的抗炎活性第135-136页
        7.6.2 黄酮类植物化学物的抗炎活性第136页
    7.7 小结第136-137页
第8章 结论与展望第137-141页
    8.1 结论第137-140页
        8.1.1 不同品种小扁豆脂溶性植物化学物组成存在较大差异第137页
        8.1.2 不同品种小扁豆脂溶性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存在较大差异第137页
        8.1.3 小扁豆中脂溶性植物化学物含量与其体外抗氧化活性存在正相关第137页
        8.1.4 不同品种小扁豆可溶性酚类植物化学物组成相似但含量有较大差异第137-138页
        8.1.5 不同品种小扁豆可溶性酚类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存在差异第138页
        8.1.6 小扁豆可溶性酚类化合物含量与其体外抗氧化活性呈显著正相关第138页
        8.1.7 小扁豆可溶性黄酮醇类化合物对α-葡萄糖苷酶和胰脂肪酶的活性显现强的抑制能力第138-139页
        8.1.8 烹煮对小扁豆不同的植物化学含量和体外化学抗氧化活性有不同的影响第139页
        8.1.9 烹煮后小扁豆可溶性酚类提取物不同组成在胃和肠道的生物可接受率有较大差别,从而引起细胞抗氧化活性的差异第139页
        8.1.10 烹煮后小扁豆可溶性酚类提取物具有明显的抗炎活性第139-140页
    8.2 进一步工作方向第140-141页
创新之处第141-142页
参考文献第142-155页
致谢第155-156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56-157页

论文共1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电解铜箔组织性能及其翘曲产生机理研究
下一篇:中国青年人群的乳糜泻风险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