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0页 |
1.1 紫色杆菌素简介 | 第11-12页 |
1.1.1 紫色杆菌素的发现 | 第11页 |
1.1.2 紫色杆菌素的生物活性 | 第11-12页 |
1.2 发酵法生产紫色杆菌素的研究 | 第12-14页 |
1.2.1 培养基组成 | 第12-13页 |
1.2.2 发酵条件 | 第13-14页 |
1.3 紫色杆菌素的分离纯化研究 | 第14-15页 |
1.4 紫色杆菌素的抗肿瘤作用 | 第15-16页 |
1.5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 第16-18页 |
1.6 研究意义与内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紫色杆菌素发酵条件优化 | 第20-30页 |
2.1 前言 | 第20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0-22页 |
2.2.1 仪器与试剂 | 第20页 |
2.2.2 菌种和培养基 | 第20-21页 |
2.2.3 培养方法 | 第21页 |
2.2.4 菌体生物量测定 | 第21页 |
2.2.5 紫色杆菌素产量测定 | 第21页 |
2.2.6 紫色杆菌素产量标准曲线测定 | 第21页 |
2.2.7 不同碳源对紫色杆菌素产量的影响 | 第21-22页 |
2.2.8 不同氮源对紫色杆菌素产量的影响 | 第22页 |
2.2.9 发酵培养基正交试验优化 | 第22页 |
2.2.10 发酵条件正交试验优化的影响 | 第22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2-29页 |
2.3.1 紫色杆菌素含量标准曲线测定 | 第22-23页 |
2.3.2 碳源种类对Vio发酵的影响 | 第23页 |
2.3.3 氮源种类对Vio发酵的影响 | 第23-24页 |
2.3.4 色氨酸对Vio发酵的影响 | 第24-25页 |
2.3.5 正交设计对培养基的优化 | 第25-26页 |
2.3.6 初始p H值对Vio发酵的影响 | 第26页 |
2.3.7 接种量对Vio发酵的影响 | 第26-27页 |
2.3.8 装液量对Vio发酵的影响 | 第27页 |
2.3.9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第27-28页 |
2.3.10 验证性试验 | 第28页 |
2.3.11 优化前后比较 | 第28-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紫色杆菌素的鉴定及分离纯化 | 第30-38页 |
3.1 前言 | 第30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0-32页 |
3.2.1 仪器与试剂 | 第30-31页 |
3.2.2 实验菌株 | 第31页 |
3.2.3 16S rDNA序列测定及分析 | 第31页 |
3.2.4 培养基 | 第31页 |
3.2.5 色素提取 | 第31页 |
3.2.6 分离纯化 | 第31-32页 |
3.2.7 结构鉴定 | 第32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2-37页 |
3.3.1 菌种形态鉴定 | 第32-33页 |
3.3.2 16S rDNA系统发育分析 | 第33页 |
3.3.3 蓝紫色素组分分析 | 第33-34页 |
3.3.4 蓝紫色素的组分结构鉴定 | 第34-36页 |
3.3.5 讨论 | 第36-3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紫色杆菌素理化性质研究 | 第38-43页 |
4.1 前言 | 第38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38-39页 |
4.2.1 仪器与试剂 | 第38页 |
4.2.2 光稳定性 | 第38页 |
4.2.3 热稳定性 | 第38-39页 |
4.2.4 酸碱稳定性 | 第39页 |
4.2.5 溶解性及溶解颜色 | 第39页 |
4.2.6 金属离子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39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39-42页 |
4.3.1 光照对蓝紫色素的影响 | 第39-40页 |
4.3.2 酸碱稳定性对蓝紫色素的影响 | 第40页 |
4.3.3 热稳定性对蓝紫色素的影响 | 第40-41页 |
4.3.4 溶解度对蓝紫色素的影响 | 第41页 |
4.3.5 金属离子对蓝紫色素的影响 | 第41-4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五章 紫色杆菌素对结肠癌细胞株HT-29 的影响 | 第43-54页 |
5.1 前言 | 第43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43-49页 |
5.2.1 仪器与试剂 | 第43-44页 |
5.2.2 细胞来源 | 第44页 |
5.2.3 细胞冻存、复苏和培养 | 第44-45页 |
5.2.4 显微镜下活细胞形态观察 | 第45页 |
5.2.5 细胞计数法检测紫色杆菌素对细胞生长的影响 | 第45-46页 |
5.2.6 细胞增殖的检测采用四甲基谷氮唑蓝(MTT)法 | 第46页 |
5.2.7 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 | 第46-48页 |
5.2.8 凋亡细胞的DNA裂解分析 | 第48页 |
5.2.9 统计学处理 | 第48-49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49-53页 |
5.3.1 细胞形态变化 | 第49-50页 |
5.3.2 细胞计数 | 第50页 |
5.3.3 MTT检测 | 第50-51页 |
5.3.4 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 | 第51-52页 |
5.3.5 凋亡细胞的DNA裂解分析 | 第52-5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六章 iTRAQ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紫色杆菌素作用后的HT-29 | 第54-72页 |
6.1 前言 | 第54页 |
6.2 材料与方法 | 第54-58页 |
6.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54-55页 |
6.2.2 蛋白质提取 | 第55页 |
6.2.3 蛋白质的还原烷基化 | 第55页 |
6.2.4 蛋白质的消化 | 第55页 |
6.2.5 肽段的标记 | 第55-56页 |
6.2.6 质谱检测 | 第56-57页 |
6.2.7 差异表达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57-58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58-71页 |
6.3.1 蛋白质提取结果 | 第58-59页 |
6.3.2 RP-LC分离 | 第59页 |
6.3.3 质谱检测 | 第59-60页 |
6.3.4 搜库-Protein Pilot搜库结果 | 第60-61页 |
6.3.5 标iTRAQ的标记效率图 | 第61页 |
6.3.6 蛋白定量比率分布给出的蛋白质对数比率的分布 | 第61-62页 |
6.3.7 火山图 | 第62页 |
6.3.8 差异蛋白质列表 | 第62-63页 |
6.3.9 差异蛋白的整体分析 | 第63-65页 |
6.3.10 差异蛋白的基因本体论(GO)分析 | 第65-68页 |
6.3.11 差异蛋白的通路(pathway)富集分析 | 第68-71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5页 |
7.1 结论 | 第72-73页 |
7.1.1 紫色杆菌素的发酵条件优化 | 第72页 |
7.1.2 紫色杆菌素的鉴定及分离纯化 | 第72页 |
7.1.3 紫色杆菌素的理化性质研究 | 第72页 |
7.1.4 紫色杆菌素对结肠癌细胞株 HT-29 的影响 | 第72-73页 |
7.1.5 蛋白组学研究紫色杆菌素作用 HT-29 差异蛋白表达变化 | 第73页 |
7.2 工作展望 | 第73-75页 |
7.2.1 光照褪色后的紫色杆菌素的研究 | 第73页 |
7.2.2 紫色杆菌素对HT-29 作用机理的研究 | 第73-74页 |
7.2.3 紫色杆菌素的体内抗肿瘤作用研究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1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81-82页 |
缩略词表 | 第82-83页 |
附录 | 第83-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