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汉语教学论文--对外汉语教学论文

对外汉语教师与留学生沟通探究

中文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绪论第9-13页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9页
 二、研究现状第9-11页
 三、我国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第11页
 四、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第11-13页
第一章 沟通概述第13-20页
 第一节 沟通的基本概念第13-15页
  一、沟通的含义第13页
  二、沟通的基本要素第13-15页
  三、沟通的基本特征第15页
 第二节 沟通与文化的关系第15-16页
 第三节 跨文化沟通的界定第16-17页
  一、定义第16页
  二、跨文化沟通图示第16-17页
 第四节 跨文化沟通的研究方法第17-18页
  一、主位法与客位法第17页
  二、研究中的等值性第17-18页
 第五节 对外汉语教师在跨文化沟通中应具备的素质第18-20页
第二章 来华留学生学习动机和心理特征分析第20-24页
 第一节“文化休克”第20-21页
  一、蜜月期第20页
  二、挫折期第20-21页
  三、恢复期第21页
  四、稳定期第21页
 第二节 来华留学生学习动机和心理特征分析第21-24页
  一、来华学习动机分析第21-22页
  二、来华心理特征分析第22-24页
第三章 对外汉语教师与留学生沟通的常见障碍第24-38页
 第一节 言语沟通上的障碍第24-30页
  一、语音方面第24-26页
  二、词汇方面第26-28页
  三、语法方面第28-30页
 第二节 非言语沟通上的障碍第30-38页
  一、身势语第30-32页
  二、客体语第32-34页
  三、副语言第34-35页
  四、时间信息第35-36页
  五、空间信息第36-38页
第四章 造成对外汉语教师与留学生沟通障碍的原因第38-45页
 第一节 价值观第38-41页
  一、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第38-39页
  二、个人荣誉感与谦虚谨慎第39页
  三、自我中心与无私奉献第39-40页
  四、道德本位与知识本位第40页
  五、求稳定与求变化第40-41页
  六、性本善与性本恶第41页
 第二节 思维方式第41-42页
 第三节 审美文化第42页
 第四节 留学生缺乏归属感,个人适应能力有差异第42-43页
 第五节 思维定势与偏见第43页
 第六节 语用负迁移第43页
 第七节 语言与文化教学的关系不平衡第43-44页
 第八节 师生沟通方式单一第44-45页
第五章 促进对外汉语教师与留学生沟通的方法第45-56页
 第一节 激发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愿望,培养学生运用中国文化的自觉意识第45-46页
 第二节 在汉语课堂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第46页
  一、在教材中增加中国文化内容的比重第46页
  二、改革教学方法第46页
 第三节 重视汉语活动课的作用第46-49页
  一、文化活动和日常教学相结合第47页
  二、设立专门的活动课第47页
  三、利用中国传统节日第47-49页
 第四节 重视语音教学,打好沟通基础第49页
 第五节 丰富班级文化建设,让学生找到归属感第49-51页
  一、物质形态的班级文化第49-50页
  二、精神形态的班级文化第50-51页
 第六节 公平对待每个国家的学生第51-52页
 第七节 建立沟通“立交桥”第52-53页
 第八节 善于赞赏和鼓励学生第53-56页
结语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59页
致谢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级阶段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模式探索
下一篇:焦虑对韩国人汉语学习的影响及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