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第一节 选题缘起、研究对象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一、选题缘起 | 第10页 |
二、研究对象 | 第10-11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11页 |
(二)语料来源 | 第11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汉语比较句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一、从汉语本体层面研究 | 第12-13页 |
(一)关于比较句概念、分类的确定 | 第12页 |
(二)关于比较句相关句式研究 | 第12-13页 |
二、从对外汉语教学层面研究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比较句的汉菲、汉英对比研究 | 第15-21页 |
第一节 汉语比较句与菲律宾语相应句式的对比 | 第15-19页 |
一、汉语比较句对应的他加禄语比较句 | 第15-19页 |
(一)“比”字句 | 第15-16页 |
(二)“跟 一样/不一样” | 第16-17页 |
(三)“有/没有 这么/那么” | 第17-18页 |
(四)“不如 ” | 第18页 |
(五)“越来越 ” | 第18-19页 |
第二节 汉语比较句与英语相应句式的对比 | 第19-21页 |
一、英语中的“比”字句 | 第19页 |
二、X 没有/不如 Y (那么)A | 第19页 |
三、“跟 一样”、“有 这么/那么” | 第19-20页 |
四、“越来越 ” | 第20-21页 |
第三章 中高级阶段菲律宾学生习得比较句偏误分析 | 第21-38页 |
第一节“比”字句 | 第21-25页 |
一、比较值前误加程度副词 | 第22-23页 |
二、比较值补语错误 | 第23页 |
三、句式杂糅 | 第23-24页 |
四、比较标记的误用 | 第24-25页 |
五、比较对象“了”的误用 | 第25页 |
第二节“跟/和 一样/不一样”句 | 第25-29页 |
一、比较结果的偏误 | 第26-28页 |
(一)比较结果中补语的误用 | 第26页 |
(二)形容词前同时使用“一样”和“那么” | 第26-27页 |
(三)“一样”与“差不多”,“好像”与“一样”同时使用 . | 第27页 |
(四)比较结果的其他偏误 | 第27-28页 |
二、比较标记位置错误 | 第28页 |
三、否定式的错误使用 | 第28-29页 |
四、“是”的误加 | 第29页 |
第三节“不如 ”句 | 第29-32页 |
一、比较主体和比较客体位置错误 | 第30页 |
二、比较值的遗漏 | 第30-31页 |
三、比较值误用 | 第31页 |
四、程度副词的误用 | 第31-32页 |
第四节“有/没有 这么/那么”句 | 第32-34页 |
一、“这么”、“那么”用反 | 第32-33页 |
二、比较值误用 | 第33页 |
三、比较值前程度副词的误用 | 第33-34页 |
第五节“越来越+ ”句 | 第34-38页 |
一、“越来越 X”中的 X 误用 | 第34-36页 |
(一)形容词、动词搭配错误 | 第34-35页 |
(二)“越来越”与“不+形”搭配 | 第35页 |
(三)“越来越 X”中的 X 的其他偏误 | 第35-36页 |
二、成分多余 | 第36-37页 |
三、语序错误 | 第37-38页 |
第四章 中高级阶段菲律宾学生汉语比较句产生偏误的原因 | 第38-44页 |
第一节 学生自身的因素产生的偏误 | 第38-39页 |
一、母语的负迁移对汉语比较句习得的影响 | 第38页 |
二、学习者的回避策略对汉语比较句习得的影响 | 第38-39页 |
第二节 教师的因素产生的偏误 | 第39-40页 |
一、教师的理论基础不扎实 | 第39-40页 |
二、课堂教学对汉语比较句习得的影响 | 第40页 |
第三节 教材编写对汉语比较句习得的影响 | 第40-44页 |
第五章 对中高级阶段菲律宾学生比较句教学的建议 | 第44-50页 |
第一节 通过对比教学策略进行比较句教学 | 第44-45页 |
第二节 通过“分解式”和“综合式”教学法进行比较句教学 | 第45-46页 |
第三节 通过语境教学进行比较句教学 | 第46-47页 |
第四节 通过课堂教学有效地进行比较句练习 | 第47-49页 |
一、练习内容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 第47-48页 |
二、练习内容的坡度性和层次性 | 第48页 |
三、练习形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 第48页 |
四、练习程序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 第48-49页 |
第五节 注意教材编写的阶段性与针对性 | 第49-50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0-51页 |
附录 | 第51-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后记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