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缩略语表 | 第10-20页 |
第1章 引言 | 第20-68页 |
1.1 牛乳过敏 | 第20-27页 |
1.1.1 牛乳过敏的历史 | 第21页 |
1.1.2 牛乳过敏的流行病学 | 第21-22页 |
1.1.3 牛乳过敏的临床症状 | 第22-23页 |
1.1.4 牛乳过敏的分子机制 | 第23-25页 |
1.1.5 牛乳过敏的治疗与预防 | 第25-27页 |
1.2 牛乳过敏的主要免疫细胞 | 第27-31页 |
1.2.1 固有免疫细胞 | 第27-29页 |
1.2.2 适应性免疫细胞 | 第29-31页 |
1.3 牛乳过敏原 | 第31-37页 |
1.3.1 过敏原的分类 | 第31-32页 |
1.3.2 过敏原结构与致敏性的关系 | 第32-34页 |
1.3.3 食品加工对牛乳过敏原致敏性的影响 | 第34-37页 |
1.4 食物基质对过敏原蛋白的影响 | 第37-43页 |
1.4.1 食物基质的概述 | 第37-39页 |
1.4.2 食物基质“效应” | 第39-41页 |
1.4.3 食物基质与过敏原致敏性的关系 | 第41-42页 |
1.4.4 食物基质对乳制品的影响 | 第42-43页 |
1.5 食物基质对乳蛋白致敏性的影响 | 第43-46页 |
1.5.1 牛乳中的主要基质组分 | 第43-44页 |
1.5.2 基质组分对乳清蛋白致敏性的影响 | 第44-45页 |
1.5.3 基质组分对酪蛋白致敏性的影响 | 第45-46页 |
1.6 脂质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 第46-47页 |
1.6.1 脂质与免疫佐剂 | 第46页 |
1.6.2 脂质对免疫应答的影响 | 第46-47页 |
1.7 食物基质中脂质的免疫作用 | 第47-53页 |
1.7.1 脂质对食物过敏原的影响 | 第47-49页 |
1.7.2 脂质对牛乳过敏原的影响 | 第49-50页 |
1.7.3 脂质中脂肪酸的免疫功能 | 第50-53页 |
1.8 脂肪酸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 第53-56页 |
1.8.1 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 | 第53-55页 |
1.8.2 脂肪酸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机制 | 第55页 |
1.8.3 相互作用对功能的影响 | 第55-56页 |
1.9 脂肪酸与α-乳白蛋白和β-乳球蛋白的相互作用 | 第56-61页 |
1.9.1 相互作用的历史 | 第56-57页 |
1.9.2 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 | 第57-59页 |
1.9.3 相互作用对脂肪酸的影响 | 第59-60页 |
1.9.4 相互作用对乳蛋白的影响 | 第60-61页 |
1.10 食物过敏原致敏性的评价方法 | 第61-63页 |
1.10.1 体外评价方法 | 第61-62页 |
1.10.2 体内评价方法 | 第62-63页 |
1.10.3 生物信息比对法 | 第63页 |
1.11 立题背景与研究内容 | 第63-68页 |
1.11.1 立题背景 | 第63-65页 |
1.11.2 研究内容 | 第65-68页 |
第2章 构建牛乳过敏原致敏性评价的细胞模型和动物模型 | 第68-92页 |
2.1 引言 | 第68页 |
2.2 材料与设备 | 第68-72页 |
2.2.1 材料与试剂 | 第68-69页 |
2.2.2 仪器与设备 | 第69-70页 |
2.2.3 溶液的配制 | 第70-72页 |
2.3 方法 | 第72-80页 |
2.3.1 牛乳过敏原的制备 | 第72页 |
2.3.2 光谱学评价乳蛋白结构的变化 | 第72-74页 |
2.3.3 体外KU812细胞脱颗粒模型的构建 | 第74-77页 |
2.3.4 体内Balb/c小鼠致敏模性的构建 | 第77-78页 |
2.3.5 小鼠体内特异性抗体与细胞因子的评价 | 第78页 |
2.3.6 小鼠体内与过敏相关的效应细胞的鉴定 | 第78-79页 |
2.3.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79-80页 |
2.4 结果 | 第80-89页 |
2.4.1 乳蛋白结构的变化 | 第80-82页 |
2.4.2 乳蛋白诱导体外KU812细胞脱颗粒的能力 | 第82-85页 |
2.4.3 小鼠体内特异性抗体与细胞因子的变化 | 第85-87页 |
2.4.4 小鼠体内与过敏相关的效应细胞的变化 | 第87-89页 |
2.5 讨论 | 第89-91页 |
2.5.1 光谱学鉴定结构的变化与致敏性的关系 | 第89页 |
2.5.2 体外KU812细胞脱颗粒模型评价致敏性 | 第89-90页 |
2.5.3 体内BALB/c小鼠致敏模性评价致敏性 | 第90-91页 |
2.6 小结 | 第91-92页 |
第3章 脂肪酸对牛乳α-乳白蛋白和β-乳球蛋白抗原性与IgE结合能力的影响 | 第92-113页 |
3.1 引言 | 第92页 |
3.2 材料与设备 | 第92-95页 |
3.2.1 材料与试剂 | 第92-93页 |
3.2.2 仪器与设备 | 第93-94页 |
3.2.3 溶液的配制 | 第94-95页 |
3.3 方法 | 第95-100页 |
3.3.1 脂肪酸-乳蛋白复合物的制备 | 第95页 |
3.3.2 脂肪酸含量的测定 | 第95-96页 |
3.3.3 脂肪酸-乳蛋白复合物的蛋白模式的鉴定 | 第96-97页 |
3.3.4 脂肪酸-乳蛋白复合物的光谱学鉴定 | 第97页 |
3.3.5 抗乳蛋白多克隆鼠源抗体的制备 | 第97页 |
3.3.6 脂肪酸对乳蛋白IgG结合能力的影响 | 第97-98页 |
3.3.7 脂肪酸-乳蛋白复合物诱导小鼠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的能力 | 第98-99页 |
3.3.8 牛乳过敏患者血清池的构建 | 第99页 |
3.3.9 脂肪酸对乳蛋白IgE结合能力的影响 | 第99-100页 |
3.3.10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100页 |
3.4 结果 | 第100-109页 |
3.4.1 脂肪酸-乳蛋白复合物的摩尔比 | 第100-101页 |
3.4.2 脂肪酸-乳蛋白复合物的电泳鉴定 | 第101-102页 |
3.4.3 脂肪酸-乳蛋白复合物的GF-HPLC鉴定 | 第102-103页 |
3.4.4 脂肪酸-乳蛋白复合物的二级结构鉴定 | 第103-104页 |
3.4.5 脂肪酸-乳蛋白复合物的空间结构鉴定 | 第104-106页 |
3.4.6 脂肪酸对乳蛋白抗原性的影响 | 第106-108页 |
3.4.7 脂肪酸对乳蛋白IgE结合能力的影响 | 第108-109页 |
3.5 讨论 | 第109-112页 |
3.5.1 脂肪酸与乳蛋白的相互结合 | 第109-110页 |
3.5.2 脂肪酸对乳蛋白构象的影响 | 第110页 |
3.5.3 脂肪酸对乳蛋白抗原性的影响 | 第110-111页 |
3.5.4 脂肪酸对乳蛋白IgE结合能力的影响 | 第111-112页 |
3.6 小结 | 第112-113页 |
第4章 亚麻酸对乳蛋白结构与IgG/IgE结合能力的影响 | 第113-136页 |
4.1 引言 | 第113-114页 |
4.2 材料与设备 | 第114-115页 |
4.2.1 材料与试剂 | 第114页 |
4.2.2 仪器与设备 | 第114-115页 |
4.2.3 溶液的配制 | 第115页 |
4.3 方法 | 第115-119页 |
4.3.1 亚麻酸-乳蛋白复合物的制备 | 第115-117页 |
4.3.2 亚麻酸-乳蛋白复合物的非还原性SDS-PAGE鉴定 | 第117页 |
4.3.3 亚麻酸-乳蛋白复合物的IgG和IgE结合能力的评价 | 第117-118页 |
4.3.4 亚麻酸与乳蛋白的最终结合摩尔比 | 第118页 |
4.3.5 亚麻酸-乳蛋白复合物空间结构的鉴定 | 第118页 |
4.3.6 亚麻酸-乳蛋白复合物理化性质的鉴定 | 第118-119页 |
4.3.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119页 |
4.4 结果 | 第119-134页 |
4.4.1 亚麻酸影响乳蛋白分子量的电泳分析 | 第119-121页 |
4.4.2 亚麻酸对乳蛋白IgG结合能力的影响 | 第121-124页 |
4.4.3 亚麻酸对乳蛋白IgE结合能力的影响 | 第124-126页 |
4.4.4 亚麻酸与乳蛋白的结合摩尔比 | 第126-127页 |
4.4.5 亚麻酸与乳蛋白复合物的空间结构的改变 | 第127-131页 |
4.4.6 亚麻酸与乳蛋白复合物理化性质的鉴定 | 第131-134页 |
4.5 讨论 | 第134-135页 |
4.5.1 亚麻酸与乳蛋白相互作用的影响 | 第134页 |
4.5.2 亚麻酸对乳蛋白空间结构和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134-135页 |
4.5.3 亚麻酸对乳蛋白IgE结合能力的影响 | 第135页 |
4.6 小结 | 第135-136页 |
第5章 基于KU812细胞脱颗粒模型评估脂肪酸—乳蛋白复合物的致敏性 | 第136-155页 |
5.1 引言 | 第136-137页 |
5.2 材料与设备 | 第137-139页 |
5.2.1 材料与试剂 | 第137-138页 |
5.2.2 仪器与设备 | 第138页 |
5.2.3 溶液的配制 | 第138-139页 |
5.3 方法 | 第139-143页 |
5.3.1 脂肪酸-乳蛋白复合物的制备 | 第139页 |
5.3.2 牛乳过敏患者血清池的构建 | 第139-140页 |
5.3.3 KU812细胞的培养 | 第140页 |
5.3.4 诱导KU812细胞脱颗粒模型 | 第140-141页 |
5.3.5 KU812细胞激发后生物活性介质的检测 | 第141-142页 |
5.3.6 KU812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检测 | 第142页 |
5.3.7 IgE/FcεRI介导的KU812细胞脱颗粒信号通路的检测 | 第142-143页 |
5.3.8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143页 |
5.4 结果 | 第143-152页 |
5.4.1 脂肪酸-乳蛋白复合物诱导细胞胞内钙离子的变化 | 第143-144页 |
5.4.2 脂肪酸-乳蛋白复合物诱导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的能力 | 第144-147页 |
5.4.3 不同浓度脂肪酸-乳蛋白复合物影响KU812细胞脱颗粒的能力 | 第147-148页 |
5.4.4 复合物对IgE/FcεRI介导的KU812细胞脱颗粒信号通路的影响 | 第148-152页 |
5.5 讨论 | 第152-154页 |
5.5.1 诱导KU812细胞脱颗粒生物活性介质的变化 | 第152页 |
5.5.2 诱导KU812细胞脱颗粒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变化 | 第152-153页 |
5.5.3 诱导IgE/FcεRI介导的KU812细胞脱颗粒信号通路的变化 | 第153-154页 |
5.6 小结 | 第154-155页 |
第6章 脂肪酸—乳蛋白复合物体外胃肠消化稳定性及消化产物的特异性IgE结合能力 | 第155-176页 |
6.1 引言 | 第155-156页 |
6.2 材料与设备 | 第156-158页 |
6.2.1 材料与试剂 | 第156页 |
6.2.2 仪器与设备 | 第156-157页 |
6.2.3 溶液的配制 | 第157-158页 |
6.3 方法 | 第158-162页 |
6.3.1 脂肪酸-乳蛋白复合物的制备 | 第158-159页 |
6.3.2 体外模拟婴幼儿的胃肠道消化 | 第159页 |
6.3.3 体外模拟成人的胃肠道消化 | 第159-160页 |
6.3.4 脂肪酸-乳蛋白复合物的体外胃肠道消化 | 第160-161页 |
6.3.5 消化产物的Tricine-SDS-PAGE电泳 | 第161-162页 |
6.3.6 消化产物的IgE结合能力 | 第162页 |
6.3.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162页 |
6.4 结果 | 第162-174页 |
6.4.1 模拟婴幼儿胃肠道消化后乳蛋白的电泳图 | 第162-164页 |
6.4.2 模拟成人胃肠道消化后乳蛋白的电泳图 | 第164-167页 |
6.4.3 模拟婴幼儿胃肠道消化后乳蛋白的IgE结合能力 | 第167-168页 |
6.4.4 模拟成人胃肠道消化后乳蛋白的IgE结合能力 | 第168-170页 |
6.4.5 模拟婴幼儿与成人胃肠道消化后复合物的电泳图 | 第170-172页 |
6.4.6 模拟婴幼儿与成人胃肠道消化后复合物的IgE结合能力 | 第172-174页 |
6.5 讨论 | 第174-175页 |
6.5.1 婴幼儿与成人胃肠消化对乳蛋白致敏性的影响 | 第174页 |
6.5.2 脂肪酸对乳蛋白胃肠消化致敏性的影响 | 第174-175页 |
6.6 小结 | 第175-176页 |
第7章 α-亚麻酸—乳蛋白复合物致敏性的动物实验评价 | 第176-203页 |
7.1 引言 | 第176-177页 |
7.2 材料与设备 | 第177-179页 |
7.2.1 材料与试剂 | 第177-178页 |
7.2.2 仪器与设备 | 第178页 |
7.2.3 溶液的配制 | 第178-179页 |
7.3 方法 | 第179-185页 |
7.3.1 BALB/c小鼠致敏与激发方案的构建 | 第179-181页 |
7.3.2 小鼠症状、体重与体温的变化 | 第181页 |
7.3.3 小鼠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的检测 | 第181-182页 |
7.3.4 小鼠血浆中组胺的检测 | 第182页 |
7.3.5 小鼠血清中肥大细胞蛋白酶的检测 | 第182页 |
7.3.6 小鼠脾细胞中细胞因子的检测 | 第182页 |
7.3.7 小鼠外周血B淋巴细胞的鉴定 | 第182-183页 |
7.3.8 小鼠脾细胞中效应T细胞的鉴定 | 第183页 |
7.3.9 小鼠腹水中肥大细胞的鉴定 | 第183-184页 |
7.3.10 小鼠脾细胞中调节性T细胞的鉴定 | 第184-185页 |
7.3.11 小鼠肺部与肠道组织学的鉴定 | 第185页 |
7.3.12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185页 |
7.4 结果 | 第185-199页 |
7.4.1 小鼠激发后过敏症状、体温以及体重的变化 | 第185-187页 |
7.4.2 小鼠体液免疫中B细胞的表达及特异性抗体的变化 | 第187-190页 |
7.4.3 小鼠细胞免疫中T细胞的分化及脾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变化 | 第190-194页 |
7.4.4 小鼠腹水中肥大细胞的变化以及脱颗粒的鉴定 | 第194-196页 |
7.4.5 小鼠脾细胞中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 | 第196-197页 |
7.4.6 小鼠肺部和肠道组织的变化 | 第197-199页 |
7.5 讨论 | 第199-202页 |
7.5.1 小鼠过敏模型的构建以及过敏症状的评价 | 第199-200页 |
7.5.2 小鼠体液免疫与血清特异性抗体水平的分析 | 第200页 |
7.5.3 小鼠细胞免疫与细胞因子的体内平衡调节 | 第200-201页 |
7.5.4 小鼠效应细胞的激活与脱颗粒的分析 | 第201页 |
7.5.5 小鼠过敏症状组织结构的变化 | 第201-202页 |
7.6 小结 | 第202-203页 |
第8章 α-亚麻酸—乳蛋白复合物对肠道粘膜免疫细胞影响 | 第203-222页 |
8.1 引言 | 第203页 |
8.2 材料与设备 | 第203-205页 |
8.2.1 材料与试剂 | 第203-204页 |
8.2.2 仪器与设备 | 第204页 |
8.2.3 溶液的配制 | 第204-205页 |
8.3 方法 | 第205-208页 |
8.3.1 小鼠PP结和MLN细胞悬浮液的制备 | 第205页 |
8.3.2 小鼠PP结和MLN中树突状细胞的鉴定 | 第205页 |
8.3.3 小鼠PP结和MLN中辅助性与抑制性T淋巴细胞的鉴定 | 第205-206页 |
8.3.4 小鼠PP结和MLN中Th1与Th2的鉴定 | 第206-207页 |
8.3.5 小鼠PP结和MLN中Th17的鉴定 | 第207页 |
8.3.6 小鼠PP结和MLN中Tregs的鉴定 | 第207-208页 |
8.3.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208页 |
8.4 结果 | 第208-220页 |
8.4.1 PP结和MLN中树突状细胞(DC)的抗原呈递作用 | 第208-211页 |
8.4.2 PP结和MLN中辅助性与抑制性T淋巴细胞的分化能力 | 第211-214页 |
8.4.3 PP结和MLN中Th1与Th2分化平衡的调控作用 | 第214-217页 |
8.4.4 PP结和MLN中调节性T细胞的分化能力 | 第217-220页 |
8.5 讨论 | 第220-221页 |
8.5.1 小鼠肠道粘膜免疫中树突状细胞的抗原呈递能力 | 第220页 |
8.5.2 小鼠肠道粘膜免疫中T细胞不同亚群分化的平衡调控作用 | 第220-221页 |
8.6 小结 | 第221-222页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第222-224页 |
9.1 结论 | 第222-223页 |
9.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223页 |
9.3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第223-224页 |
致谢 | 第224-225页 |
参考文献 | 第225-2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250-2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