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教育心理学论文--学生心理学论文

初中生社会支持和受欺凌状况的关系: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 引言第9页
2 文献综述第9-19页
    2.1 欺凌行为第9-13页
        2.1.1 欺凌行为的概念第10-12页
        2.1.2 受欺凌的概念第12-13页
    2.2 社会支持第13-15页
        2.2.1 社会支持的概念第13-14页
        2.2.2 社会支持的主要分类第14页
        2.2.3 社会支持的研究现状第14-15页
    2.3 应对方式第15-17页
        2.3.1 应对方式的定义及分类第15-16页
        2.3.2 应对方式的测量第16页
        2.3.3 应对方式的影响因素第16-17页
        2.3.4 应对方式的研究现状第17页
    2.4 欺凌行为、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第17-19页
        2.4.1 受欺凌行为和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第17-18页
        2.4.2 欺凌行为和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第18-19页
3 问题提出第19-21页
    3.1 已有研究的评述第19页
    3.2 研究意义第19-20页
        3.2.1 理论意义第19-20页
        3.2.2 实践意义第20页
    3.3 创新点第20-21页
4 研究设计第21-27页
    4.1 研究目的第21页
    4.2 研究假设第21页
    4.3 研究方法第21-26页
        4.3.1 研究被试第21页
        4.3.2 测量工具第21-26页
        4.3.3 统计方法第26页
    4.4 总体思路第26-27页
5 研究结果第27-39页
    5.1 初中生受欺凌的状况分析第27-29页
        5.1.1 欺凌和受欺凌的基本状况第27-29页
        5.1.2 受欺凌的性别差异检验第29页
        5.1.3 受欺凌的年级差异检验第29页
        5.1.4 受欺凌在是否住校上的差异检验第29页
    5.2 初中生社会支持的状况分析第29-31页
        5.2.1 社会支持的基本状况第29-30页
        5.2.2 社会支持的性别差异检验第30页
        5.2.3 社会支持的年级差异检验第30-31页
        5.2.4 社会支持在是否住校上的差异检验第31页
    5.3 初中生应对方式的状况分析第31-34页
        5.3.1 应对方式的基本状况第31-32页
        5.3.2 应对方式的性别差异检验第32页
        5.3.3 应对方式的年级差异检验第32-33页
        5.3.4 应对方式在是否住校上的差异检验第33-34页
    5.4 受欺凌、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相关第34-35页
    5.5 受欺凌对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回归分析第35-36页
        5.5.1 受欺凌对社会支持的回归分析第35页
        5.5.2 应对方式对社会支持的回归分析第35-36页
        5.5.3 受欺凌对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回归分析第36页
    5.6 应对方式在社会支持和欺凌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分析第36-39页
6 讨论第39-42页
    6.1 受欺凌现状第39页
    6.2 社会支持现状第39页
    6.3 应对方式现状第39-40页
    6.4 受欺凌、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相关第40-41页
    6.5 应对方式在受欺凌与社会支持之间的中介效应第41-42页
7 结论第42-43页
8 对教育的启示第43-44页
9 研究局限及展望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49页
附录第49-54页
    附录1:CFA分析代码第49页
    附录2:BOOTSTRAP 检验第49-50页
    附录3:量表第50-54页
致谢第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中的问题及优化策略--以浙江省诸暨市为例
下一篇:基于眼动数据的小学生注意力特点及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