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着色剂靛蓝中间体靛红的合成新工艺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着色剂简介 | 第9-10页 |
1.1.1 着色剂的概念 | 第9页 |
1.1.2 着色剂的发展简史 | 第9-10页 |
1.2 靛蓝简介 | 第10-15页 |
1.2.1 靛蓝的来源及历史 | 第10-11页 |
1.2.2 靛蓝的主要制备方法 | 第11-15页 |
1.2.3 靛蓝的应用 | 第15页 |
1.3 靛蓝中间体靛红简介 | 第15-19页 |
1.3.1 靛红的来源及历史 | 第15-16页 |
1.3.2 靛红及其衍生物的主要合成方法 | 第16-18页 |
1.3.3 靛红的应用 | 第18-19页 |
1.4 靛蓝和靛红之间的关系 | 第19页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19-21页 |
1.5.1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5.2 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第2章 中间体异亚硝基乙酰苯胺的合成及表征 | 第21-31页 |
2.1 引言 | 第21-22页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2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22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22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2-24页 |
2.3.1 异亚硝基乙酰苯胺的合成 | 第22-23页 |
2.3.2 单因素实验 | 第23页 |
2.3.3 正交实验 | 第23页 |
2.3.4 产物的表征 | 第23-24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24-30页 |
2.4.1 异亚硝基乙酰苯胺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24页 |
2.4.2 异亚硝基乙酰苯胺合成的单因素实验 | 第24-27页 |
2.4.3 异亚硝基乙酰苯胺合成的正交实验 | 第27-29页 |
2.4.4 异亚硝基乙酰苯胺的表征 | 第29-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靛红的合成及表征 | 第31-40页 |
3.1 引言 | 第31页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31-32页 |
3.2.1 实验试剂 | 第31-32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32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2-34页 |
3.3.1 靛红的合成 | 第32-33页 |
3.3.2 单因素实验 | 第33-34页 |
3.3.3 正交实验 | 第34页 |
3.3.4 产物的表征 | 第34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34-39页 |
3.4.1 靛红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34-35页 |
3.4.2 靛红合成的单因素实验 | 第35-37页 |
3.4.3 靛红合成的正交实验 | 第37-38页 |
3.4.4 靛红的表征 | 第38-3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用靛蓝合成靛红 | 第40-48页 |
4.1 引言 | 第40页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40-41页 |
4.2.1 实验试剂 | 第40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40-41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41-42页 |
4.3.1 用靛蓝合成靛红 | 第41页 |
4.3.2 单因素实验 | 第41-42页 |
4.3.3 正交实验 | 第42页 |
4.3.4 产物的表征 | 第42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42-46页 |
4.4.1 靛蓝合成靛红的单因素实验 | 第42-44页 |
4.4.2 靛蓝合成靛红的正交实验 | 第44-46页 |
4.4.3 靛红的表征 | 第4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8-50页 |
5.1 结论 | 第48页 |
5.2 进一步的工作方向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附录 | 第54-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