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15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2章 翻译家郑振铎与译作《飞鸟集》 | 第15-17页 |
第3章 郑振铎的翻译理念 | 第17-31页 |
3.1 郑振铎的文学观影响下的翻译观 | 第17-21页 |
3.1.1 郑振铎的文学观 | 第17-19页 |
3.1.2 郑振铎翻译观的形成 | 第19-21页 |
3.2 郑振铎对翻译功用的见解 | 第21-24页 |
3.2.1 媒婆作用与奶娘地位 | 第22-23页 |
3.2.2 翻译与创作同等重要 | 第23-24页 |
3.3 郑振铎倡导的翻译方法与原则 | 第24-28页 |
3.3.1 语言欧化 | 第24-25页 |
3.3.2 直译倾向 | 第25-26页 |
3.3.3 泰氏三原则的介绍及其延伸 | 第26-28页 |
3.4 郑振铎对文学可译性问题的思考 | 第28-31页 |
3.4.1 风格的可译 | 第29页 |
3.4.2 思想的可译 | 第29-30页 |
3.4.3 诗的可译 | 第30-31页 |
第4章 译作《飞鸟集》体现的翻译理念 | 第31-45页 |
4.1 译本对郑振铎明确的翻译目的性之体现 | 第31-33页 |
4.2 译本对郑振铎翻译功用见解之体现 | 第33-34页 |
4.3 郑译《飞鸟集》的翻译方法与原则 | 第34-41页 |
4.3.1 语体欧化 | 第34-37页 |
4.3.2 直译方法 | 第37-39页 |
4.3.3 译本的思想存真、风格再现、语言流利 | 第39-41页 |
4.4 《飞鸟集》实例看郑振铎文学可译论的成立 | 第41-45页 |
4.4.1 风格的翻译 | 第41-42页 |
4.4.2 思想的翻译 | 第42-43页 |
4.4.3 诗的翻译 | 第43-45页 |
第5章 郑译《飞鸟集》中言与行的矛盾--译本中引号的运用 | 第45-47页 |
第6章 结论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