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8-40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页 |
1.2 辐射与自由基 | 第18-20页 |
1.3 自由基与氧化应激 | 第20-23页 |
1.3.1 自由基对生物分子的作用 | 第20-21页 |
1.3.2 自由基对生物系统的影响 | 第21-23页 |
1.4 抗氧化防护途径 | 第23-27页 |
1.4.1 增强抗氧化酶活性 | 第23-24页 |
1.4.2 直接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 | 第24-25页 |
1.4.3 抑制细胞凋亡 | 第25页 |
1.4.4 修复DNA氧化损伤 | 第25-26页 |
1.4.5 免疫调节作用 | 第26-27页 |
1.4.6 抑制氧化酶活性 | 第27页 |
1.4.7 激活体内非酶类抗氧化剂 | 第27页 |
1.5 辐射防护剂研究现状 | 第27-30页 |
1.6 多糖构效关系 | 第30-33页 |
1.6.1 溶解度、粘度对多糖生理活性影响 | 第30-31页 |
1.6.2 分子量对多糖生理活性影响 | 第31页 |
1.6.3 某些特定基团对多糖生理活性影响 | 第31-32页 |
1.6.4 空间构象对多糖生理活性影响 | 第32-33页 |
1.7 多糖硫酸酯化修饰 | 第33-36页 |
1.7.1 多糖硫酸酯的修饰方法 | 第33-34页 |
1.7.2 多糖硫酸酯的结构分析 | 第34页 |
1.7.3 多糖硫酸酯的生物活性研究 | 第34-36页 |
1.8 黑木耳多糖的研究 | 第36-39页 |
1.8.1 黑木耳多糖的提取、纯化及结构表征 | 第36-38页 |
1.8.2 黑木耳多糖的抗氧化活性 | 第38-39页 |
1.9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39-40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0-58页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第40-42页 |
2.1.1 实验原料 | 第40页 |
2.1.2 实验动物 | 第40页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0-41页 |
2.1.4 主要试剂 | 第41-42页 |
2.2 黑木耳多糖提取、分级 | 第42-43页 |
2.2.1 原料预处理 | 第42页 |
2.2.2 黑木耳粗多糖提取 | 第42页 |
2.2.3 黑木耳粗多糖分级 | 第42页 |
2.2.4 黑木耳多糖片段分离 | 第42-43页 |
2.3 黑木耳多糖硫酸酯制备 | 第43-45页 |
2.3.1 硫酸酯化试剂制备 | 第43页 |
2.3.2 多糖硫酸酯制备工艺优化 | 第43-44页 |
2.3.3 取代度测定 | 第44页 |
2.3.4 甲酰胺和N, N-二甲基甲酰胺残留量分析 | 第44-45页 |
2.4 黑木耳中性多糖片段硫酸酯结构表征 | 第45-46页 |
2.4.1 红外光谱分析 | 第45页 |
2.4.2 紫外光谱分析 | 第45页 |
2.4.3 拉曼光谱表征 | 第45页 |
2.4.4 原子力显微镜表征 | 第45页 |
2.4.5 分子量测定 | 第45-46页 |
2.4.6 单糖组成分析 | 第46页 |
2.5 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 | 第46-49页 |
2.5.1 超氧自由基(O_2~-·)清除能力测定 | 第46-47页 |
2.5.2 羟基自由基(·OH)清除能力测定 | 第47页 |
2.5.3 ABTS~+·清除能力测定 | 第47-48页 |
2.5.4 脂质过氧自由基(ROO·)清除能力测定 | 第48-49页 |
2.5.5 总还原能力测定 | 第49页 |
2.6 细胞实验 | 第49-52页 |
2.6.1 细胞毒性实验 | 第49页 |
2.6.2 辐射诱导人外周血氧化应激的防护 | 第49-50页 |
2.6.3 Con A诱导的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指数 | 第50-51页 |
2.6.4 小鼠脾淋巴细胞周期分析 | 第51页 |
2.6.5 单细胞凝胶电泳 | 第51-52页 |
2.7 动物实验 | 第52-57页 |
2.7.1 辐射诱导氧化应激动物模型 | 第52页 |
2.7.2 脏器指数测定 | 第52-53页 |
2.7.3 体重和存活率变化 | 第53页 |
2.7.4 外周血象和白细胞损伤分析 | 第53页 |
2.7.5 小鼠血液中VE含量测定 | 第53页 |
2.7.6 小鼠骨髓细胞微核实验 | 第53-54页 |
2.7.7 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实验 | 第54-55页 |
2.7.8 小鼠碳廓清指数测定 | 第55-56页 |
2.7.9 小鼠脾组织和小肠绒毛超微结构形态观察 | 第56页 |
2.7.10 小鼠生化指标检测 | 第56-57页 |
2.8 统计分析 | 第57-58页 |
第3章 黑木耳中性多糖片段硫酸酯制备及其结构解析 | 第58-78页 |
3.1 引言 | 第58页 |
3.2 黑木耳多糖分离及分级 | 第58-59页 |
3.3 黑木耳多糖片段分离 | 第59-61页 |
3.3.1 DEAE-Sephadex-25 柱层析 | 第59-60页 |
3.3.2 Sephadex G-200 凝胶层析 | 第60-61页 |
3.4 黑木耳多糖硫酸酯制备 | 第61-67页 |
3.4.1 酯化试剂优化 | 第62-63页 |
3.4.2 取代度分析 | 第63-64页 |
3.4.3 SNAAP合成工艺单因素条件的确定 | 第64-66页 |
3.4.4 溶剂残留分析 | 第66-67页 |
3.5 SNAAP化学性质及结构分析 | 第67-77页 |
3.5.1 化学性质分析 | 第67-68页 |
3.5.2 红外光谱分析 | 第68-70页 |
3.5.3 紫外光谱分析 | 第70-71页 |
3.5.4 拉曼光谱表征 | 第71-72页 |
3.5.5 原子力显微镜表征 | 第72-74页 |
3.5.6 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分析 | 第74-75页 |
3.5.7 单糖组成分析 | 第75-7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4章 黑木耳中性多糖片段硫酸酯抗氧化活性研究 | 第78-88页 |
4.1 引言 | 第78页 |
4.2 SNAAP清除生理自由基 | 第78-83页 |
4.2.1 SNAAP清除超氧自由基能力 | 第79-81页 |
4.2.2 SNAAP清除羟基自由基能力 | 第81-83页 |
4.3 SNAAP清除ABTS~+·自由基能力 | 第83-84页 |
4.4 SNAAP抗脂质过氧化作用 | 第84-85页 |
4.5 SNAAP总还原能力分析 | 第85-8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5章 黑木耳中性多糖硫酸酯对人外周血氧化应激防护作用 | 第88-103页 |
5.1 引言 | 第88-89页 |
5.2 SNAAP细胞毒性分析 | 第89-90页 |
5.3 SNAAP对辐射引起人外周血象变化影响 | 第90-99页 |
5.3.1 X辐射模型建立 | 第90-91页 |
5.3.2 对人外周血中白细胞数的影响 | 第91-92页 |
5.3.3 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数变化的影响 | 第92-93页 |
5.3.4 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比率变化的影响 | 第93-94页 |
5.3.5 对人外周血血小板的影响 | 第94-95页 |
5.3.6 对人外周血红细胞数的影响 | 第95-96页 |
5.3.7 对人外周血血红蛋白的影响 | 第96-97页 |
5.3.8 对人外周血脂质过氧化抑制作用 | 第97-99页 |
5.4 SNAAP对人外周血的防护作用 | 第99-101页 |
5.4.1 SNAAP对白细胞数的作用 | 第99-100页 |
5.4.2 SNAAP对辐射条件下白细胞形态变化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第6章 黑木耳中性多糖硫酸酯对小鼠氧化应激防护研究 | 第103-144页 |
6.1 引言 | 第103页 |
6.2 SNAAP对辐射小鼠存活率和体重的影响 | 第103-105页 |
6.3 SNAAP对60CO辐射小鼠外周血象影响 | 第105-108页 |
6.4 SNAAP对辐射小鼠免疫系统的影响 | 第108-115页 |
6.4.1 SNAAP对辐射小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 第109-110页 |
6.4.2 SNAAP对巨噬细胞吞噬活性和协同ConA脾淋巴细胞增殖作用 | 第110-111页 |
6.4.3 SNAAP对辐射小鼠脾淋巴细胞形态学影响 | 第111-115页 |
6.5 SNAAP对小鼠小肠上皮细胞及微绒毛组织超微形态学影响 | 第115-116页 |
6.6 SNAAP对辐射小鼠体内相关氧化酶活性影响 | 第116-122页 |
6.6.1 SNAAP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 | 第117-118页 |
6.6.2 SNAAP对过氧化氢酶(CAT)的影响 | 第118-119页 |
6.6.3 SNAAP对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影响 | 第119-120页 |
6.6.4 SNAAP对髓过氧物酶(MPO)的影响 | 第120-122页 |
6.7 SNAAP对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第122-123页 |
6.8 SNAAP对乳酸脱氢酶(LDH)影响 | 第123-124页 |
6.9 SNAAP对60CO辐射小鼠体内非酶抗氧化剂影响 | 第124-128页 |
6.9.1 对小鼠外周血中VE含量的影响 | 第125-127页 |
6.9.2 对谷胱甘肽(GSH)含量影响 | 第127-128页 |
6.10 SNAAP对小鼠DNA损伤的影响 | 第128-134页 |
6.10.1 SNAAP对骨髓染色体畸变的影响 | 第128-129页 |
6.10.2 SNAAP对骨髓细胞微核率的影响 | 第129-131页 |
6.10.3 SNAAP对小鼠脾细胞DNA损伤的影响 | 第131-134页 |
6.11 SNAAP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周期调控 | 第134-137页 |
6.12 相关性分析 | 第137-142页 |
6.12.1 脾组织SOD活性与脾组织细胞增殖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137-138页 |
6.12.2 脾组织SOD值与微核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138-140页 |
6.12.3 脾组织细胞增殖与微核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140-141页 |
6.12.4 脾组织MDA值与微核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141-142页 |
6.13 本章小结 | 第142-144页 |
结论 | 第144-146页 |
创新点 | 第146-147页 |
前景展望 | 第147-148页 |
参考文献 | 第148-172页 |
附录 | 第172-17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74-178页 |
致谢 | 第178-179页 |
个人简历 | 第1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