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7页 |
·研究背景 | 第16-21页 |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2-23页 |
·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 | 第23-27页 |
第二章 本研究理论框架的建构 | 第27-39页 |
·“翻译文学”概念解释 | 第27-28页 |
·翻译文学系统的确立 | 第28-31页 |
·翻译文学系统与其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 | 第31-34页 |
·翻译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研究转向 | 第34-35页 |
·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 | 第35-36页 |
·翻译文学生态系统的架构与分析 | 第36-39页 |
第三章 中国当代翻译文学与《世界文学》期刊 | 第39-59页 |
·中国翻译文学概述 | 第39-45页 |
·当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翻译文学 | 第45-52页 |
·“十七年”时期 | 第46-48页 |
·“文革”时期 | 第48-49页 |
·“转型”期 | 第49-52页 |
·翻译文学期刊《世界文学》介绍 | 第52-59页 |
·“十七年”时期的《世界文学》 | 第53-55页 |
·“文革”时期的《世界文学》 | 第55-56页 |
·“转型”期的《世界文学》 | 第56-59页 |
第四章 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的生态环境 | 第59-84页 |
·翻译文学生态系统与其生态环境 | 第59-61页 |
·中国当代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地位 | 第61-69页 |
·多元系统理论框架中的翻译文学系统 | 第62-64页 |
·中国当代翻译文学:边缘还是中心 | 第64-69页 |
·“十七年”时期:次中心走向边缘 | 第65-66页 |
·“文革”时期:边缘游离 | 第66-67页 |
·“转型”期:中心游离 | 第67-69页 |
·翻译文学系统的内外操控机制 | 第69-77页 |
·意识形态与话语权力 | 第72-74页 |
·诗学观念与审美需求 | 第74-77页 |
·主流意识形态不同程度操控的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 | 第77-84页 |
·“十七年”时期:话语权基本操控 | 第78-80页 |
·“文革”时期:话语权完全操控 | 第80-81页 |
·“转型”期:话语权释放 | 第81-84页 |
第五章 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的主体构成 | 第84-124页 |
·翻译文学系统中的各种主体 | 第85-98页 |
·赞助主体 | 第88-89页 |
·创作主体 | 第89-91页 |
·翻译主体 | 第91-94页 |
·接受主体 | 第94-95页 |
·评论主体 | 第95-98页 |
·《世界文学》不同时期的主体特征 | 第98-121页 |
·赞助人:政治任务还是文学需要 | 第98-103页 |
·原作者的背景考虑:基于政治或文学 | 第103-108页 |
·译者:主体意识被抑制还是被激励 | 第108-115页 |
·读者:规定接受或主动接受 | 第115-118页 |
·评论者:基于意识形态、文学或翻译活动的评论 | 第118-121页 |
·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主体特征综述 | 第121-124页 |
第六章 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的主体间关系分析 | 第124-150页 |
·主体的主体性与主体间关系 | 第125-126页 |
·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中的主体间关系 | 第126-147页 |
·“十七年”时期:主流意识形态操控下突出的赞助人主体性 | 第126-133页 |
·赞助人的影响 | 第128-129页 |
·向赞助人倾斜的主体间关系 | 第129-133页 |
·“文革”时期:身份模糊的主体间关系 | 第133-137页 |
·“转型”期:突出的多元化读者、译者主体性 | 第137-144页 |
·突出的读者多元化需求 | 第138-140页 |
·突出的译者多元化主体地位 | 第140-144页 |
·当下翻译文学主体关系:商业化操控突出的读者主体地位 | 第144-147页 |
·主体间关系对翻译文学系统的反拨作用 | 第147-150页 |
第七章 如何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翻译文学生态系统 | 第150-166页 |
·翻译生态学或生态翻译学的本质 | 第150-152页 |
·生态学视角下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的发展启示 | 第152-158页 |
·可持续发展的翻译文学生态系统 | 第158-166页 |
·翻译文学系统外部生态环境平衡稳定 | 第159-161页 |
·翻译文学系统内部主体间关系和谐共生 | 第161-166页 |
·翻译主体适应性选择 | 第161-162页 |
·翻译文学系统中交互式主体间性 | 第162-166页 |
第八章 结语 | 第166-174页 |
·本研究总结 | 第166-171页 |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71-174页 |
参考文献 | 第174-1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