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4页 |
1.1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方法及步骤 | 第12页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1.3.1 叙述体篇章 | 第12-13页 |
1.3.2 篇章逻辑连接 | 第13页 |
1.3.3 篇章承接式逻辑连接 | 第13页 |
1.4 语料来源 | 第13-14页 |
1.4.1 汉语叙述体篇章承接式逻辑连接手段分析语料来源 | 第13页 |
1.4.2 偏误分析用语料来源 | 第13-14页 |
1.5 相关文献及理论研究 | 第14-20页 |
1.5.1 篇章连接理论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5.2 对外汉语篇章连接理论研究综述 | 第16-20页 |
1.6 相关理论支撑 | 第20-24页 |
1.6.1 对比分析理论 | 第21页 |
1.6.2 偏误分析理论 | 第21-22页 |
1.6.3 认知学习理论 | 第22页 |
1.6.4 话语分析理论 | 第22-24页 |
第2章 叙述体篇章承接式逻辑连接手段分析 | 第24-36页 |
2.1 叙述体篇章逻辑连接手段定义 | 第24-25页 |
2.2 叙述体篇章承接式逻辑连接手段分析 | 第25-36页 |
2.2.1 表示时间先后顺序关系的承接式连接手段 | 第25-30页 |
2.2.2 表示行为动作承接关系的逻辑连接手段 | 第30-32页 |
2.2.3 表示事理逻辑的承接逻辑连接手段 | 第32-36页 |
第3章 叙述体篇章逻辑连接手段偏误分析 | 第36-51页 |
3.1 偏误语料来源 | 第36页 |
3.2 汉语叙述体篇章承接式逻辑连接手段偏误分类 | 第36-44页 |
3.2.1 表示时间顺序承接式连接手段偏误 | 第37-40页 |
3.2.2 表示行为动作顺序的承接式连接手段偏误 | 第40-41页 |
3.2.3 表事理逻辑的承接式逻辑连接手段偏误 | 第41-44页 |
3.3 汉语叙述体篇章逻辑连接手段偏误分布特点 | 第44-48页 |
3.3.1 偏误分布相对集中 | 第44-46页 |
3.3.2 多种逻辑连接成分混用现象明显 | 第46-48页 |
3.4 偏误成因分析 | 第48-51页 |
3.4.1 汉语篇章连接手段多样且复杂 | 第48页 |
3.4.2 学习者自身因素 | 第48-49页 |
3.4.3 其它因素的影响 | 第49-51页 |
第4章 叙述体篇章逻辑连接成分教学建议与对策 | 第51-57页 |
4.1 留学生汉语篇章逻辑连接手段教学建议 | 第51-52页 |
4.1.1 树立重视汉语逻辑连接手段教学的观念 | 第51页 |
4.1.2 强化巩固对篇章逻辑连接手段的练习 | 第51-52页 |
4.1.3 分阶段,分层次逐步渗透汉语逻辑连接手段教学 | 第52页 |
4.1.4 培养汉语学习者用汉语进行思维的能力 | 第52页 |
4.2 留学生汉语篇章逻辑连接手段具体教学对策 | 第52-57页 |
4.2.1 表时间先后顺序承接式逻辑连接手段教学对策 | 第53-54页 |
4.2.2 表行为动作顺序承接式逻辑连接手段教学对策 | 第54-55页 |
4.2.3 表事理逻辑顺序承接式逻辑连接手段教学对策 | 第55-57页 |
第5章 结语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