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道路工程论文--规划、勘测与设计论文--线路设计论文--交叉口及其设计论文

复合式互通式立交的设置条件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9页
    1.1 研究背景第9-11页
        1.1.1 论文的研究背景第9-10页
        1.1.2 复合式互通式立交研究的不足第10-11页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第11-17页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第11-15页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第15-17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第17-18页
    1.4 研究的目标和技术路线第18-19页
第二章 复合式互通式立交的分类第19-29页
    2.1 复合式互通式立交连接方式的分类第19-23页
        2.1.1 辅助车道连接第20-21页
        2.1.2 集散道连接第21-22页
        2.1.3 匝道连接第22-23页
    2.2 复合式互通式立交的分类第23-28页
        2.2.1 按几何特性分类第23-24页
        2.2.2 按功能定位分类第24-25页
        2.2.3 按修建类型分类第25-28页
    2.3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三章 复合式互通式立交的设置条件第29-51页
    3.1 设置复合式互通式立交的影响因素第29页
    3.2 按照通行能力需求设置复合式互通式立交第29-41页
        3.2.1 匝道合流区通行能力第32-37页
        3.2.2 匝道分流区通行能力第37-40页
        3.2.3 相继交通流通行能力第40-41页
    3.3 按照车辆运行需求设置复合式互通式立交第41-48页
        3.3.1 互通式立交最小净距分析第42-43页
        3.3.2 互通式立交最小净距计算流程第43-47页
        3.3.3 互通式立交最小净距计算结果第47-48页
    3.4 复合式互通式立交的设置条件研究第48-50页
        3.4.1 基于几何限制的设置条件研究第48-49页
        3.4.2 基于交通转换的设置条件研究第49-50页
    3.5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四章 以交织车道连接的复合式互通式立交设置条件研究第51-85页
    4.1 复合式互通式立交交织区第51-64页
        4.1.1 交织区定义第51-52页
        4.1.2 交织区构型第52-53页
        4.1.3 交织区长度第53页
        4.1.4 交织区宽度第53-54页
        4.1.5 交织车道第54-64页
    4.2 复合式互通式立交交织区长度计算模型第64-68页
        4.2.1 交织区长度计算方法的选择第64-65页
        4.2.2 交织区长度计算参数分析第65-66页
        4.2.3 交织区长度计算流程第66-68页
    4.3 以辅助车道连接的复合式互通式立交设置条件第68-79页
        4.3.1 辅助车道相连的复合式互通式立交交通运行分析第68-69页
        4.3.2 复合式互通式立交辅助车道交织区最小长度计算第69-77页
        4.3.3 复合式互通式立交采用辅助车道连接的条件第77-79页
    4.4 以集散道连接的复合式互通式立交设置条件第79-84页
        4.4.1 集散道相连的复合式互通式立交交通运行分析第79-80页
        4.4.2 复合式互通式立交集散道交织区最小长度计算第80-82页
        4.4.3 复合式互通式立交采用集散道连接的条件第82-84页
    4.5 本章小结第84-85页
第五章 以匝道连接的复合式互通式立交设置条件研究第85-93页
    5.1 复合式互通式立交匝道的分类第85-86页
        5.1.1 独立匝道第85页
        5.1.2 非独立匝道第85-86页
        5.1.3 连接匝道第86页
    5.2 复合式互通式立交连接匝道第86-89页
        5.2.1 几何特性第86-87页
        5.2.2 交通流特性第87-89页
        5.2.3 连接匝道和匝道间立体分离第89页
    5.3 以匝道连接的复合式互通式立交设置条件第89-92页
        5.3.1 复合式互通式立交采用匝道连接的条件第89-90页
        5.3.2 连接匝道设置层次第90-91页
        5.3.3 连接匝道交通指示标志设置第91-92页
    5.4 本章小结第92-93页
结论与展望第93-95页
    主要研究结论第93页
    论文的创新点第93-94页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94-95页
参考文献第95-98页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第98-99页
致谢第99页

论文共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汉语学习者叙述体篇章承接式逻辑连接偏误研究
下一篇:试论民间艺术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的应用--以剪纸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