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3-18页 |
1.1 硒的概述 | 第13-15页 |
1.1.1 硒的分布及存在形式 | 第13页 |
1.1.2 硒的重要生理功能 | 第13-15页 |
1.2 富硒乳酸菌的优势 | 第15页 |
1.3 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5-16页 |
1.3.1 国内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3.2 国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 硒产业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第16页 |
1.5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6-17页 |
1.6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6.1 课题来源 | 第17页 |
1.6.2 本课题主要的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2 富硒乳酸菌的筛选及诱变育种 | 第18-28页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18-19页 |
2.1.1 实验菌种 | 第18页 |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18-19页 |
2.1.3 主要药品与试剂 | 第19页 |
2.1.4 发酵培养基 | 第19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19-22页 |
2.2.1 菌种活化 | 第19页 |
2.2.2 硒含量的测定 | 第19-20页 |
2.2.3 适宜硒浓度的选择 | 第20页 |
2.2.4 富硒优势菌种的筛选 | 第20-21页 |
2.2.5 富硒优势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21页 |
2.2.6 菌悬液的制备 | 第21页 |
2.2.7 菌株的紫外诱变 | 第21页 |
2.2.8 菌株的化学诱变 | 第21页 |
2.2.9 高富硒含量突变菌株遗传稳定性研究 | 第21-22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2-27页 |
2.3.1 菌体富硒含量的测定 | 第22-23页 |
2.3.2 适宜硒浓度的确定 | 第23页 |
2.3.3 富硒优势菌株筛选结果 | 第23-24页 |
2.3.4 植物乳杆菌生长曲线绘制 | 第24页 |
2.3.5 菌株的诱变 | 第24-25页 |
2.3.6 紫外-硫酸二乙酯复合诱变结果 | 第25-26页 |
2.3.7 突变菌株的遗传稳定性研究结果 | 第26-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3 植物乳杆菌富硒条件优化及分批补料发酵研究 | 第28-45页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8-29页 |
3.1.1 菌种 | 第28页 |
3.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28页 |
3.1.3 主要药品与试剂 | 第28-29页 |
3.1.4 培养基 | 第29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29-31页 |
3.2.1 不同培养基成分对植物乳杆菌富硒含量的影响 | 第29-30页 |
3.2.2 底物浓度对富硒含量的影响 | 第30页 |
3.2.3 不同培养条件对植物乳杆菌富硒含量的影响 | 第30页 |
3.2.4 分批发酵 | 第30页 |
3.2.5 补料分批发酵对植物乳杆菌富硒含量的影响 | 第30-31页 |
3.2.6 测定方法 | 第31页 |
3.2.7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1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1-43页 |
3.3.1 不同培养基成分对植物乳杆菌富硒含量的影响 | 第31-36页 |
3.3.2 底物浓度对富硒含量的影响 | 第36页 |
3.3.3 不同培养条件对植物乳杆菌富硒含量的影响 | 第36-42页 |
3.3.4 分批发酵 | 第42页 |
3.3.5 补料分批发酵对植物乳杆菌富硒含量的影响 | 第42-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4 富硒乳酸菌片制备工艺研究 | 第45-58页 |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45-46页 |
4.1.1 菌种与培养基 | 第45页 |
4.1.2 主要试剂与药品 | 第45页 |
4.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45-46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6-48页 |
4.2.1 工艺流程 | 第46页 |
4.2.2 富硒植物乳杆菌Dfa-301-30冻干菌粉的制备 | 第46-47页 |
4.2.3 片剂的制备方法 | 第47页 |
4.2.4 测定方法 | 第47-48页 |
4.2.5 原料冻干菌粉压缩度考察 | 第48页 |
4.2.6 片剂处方的单因素考察 | 第48页 |
4.2.7 片剂处方的确定 | 第48页 |
4.2.8 工艺验证及质量标准研究 | 第48页 |
4.2.9 初步稳定性研究 | 第48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8-57页 |
4.3.1 冻干保护剂种类的确定 | 第48-49页 |
4.3.2 冻干保护剂单因素试验 | 第49-52页 |
4.3.3 原料冻干菌粉平均压缩度 | 第52-53页 |
4.3.4 片剂处方的单因素考察 | 第53-55页 |
4.3.5 片剂处方的确定 | 第55-56页 |
4.3.6 工艺验证及质量标准研究 | 第56页 |
4.3.7 初步稳定性研究 | 第56-5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5 植物乳杆菌纳米硒粒子的合成与表征 | 第58-66页 |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58-59页 |
5.1.1 菌种与培养基 | 第58页 |
5.1.2 主要试剂及材料 | 第58-59页 |
5.1.3 仪器与设备 | 第59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59-60页 |
5.2.1 硒纳米颗粒的形成 | 第59页 |
5.2.2 硒纳米颗粒的表征 | 第59-60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60-65页 |
5.3.1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结果 | 第60-61页 |
5.3.2 X射线衍射仪(XRD)分析图谱 | 第61页 |
5.3.3 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分析结果 | 第61-62页 |
5.3.4 场发射扫描电镜(SEM)+能量分析光谱仪(EDX)分析结果 | 第62-63页 |
5.3.5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结果 | 第63-64页 |
5.3.6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结果 | 第64-6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结论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